放大圖片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近年中國和其他國家間貿易往來也不斷深化。今年大選年,專家認為,與以往大選時不同的是,在全球經濟不景的大背景下,一些國家可能會更多地集中在經貿問題向中國發難,貿易矛盾與摩擦將成為一些國家大選中藉以攻擊中國的重要火力點。其中,尤以美國為甚。
中美關係一直被中美官方形容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而美國的實力決定了其在中國外交中所佔的份量和具有的影響。以往競選時,美國等國的一些政治勢力就時常打「中國牌」,但今年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GDP在2011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美國則相對衰落;同時,目前美國的全球戰略東移,並在亞太暗將中國視為潛在主要對手。
中國實力增長 多國視為對手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認為,中美之間可能在東亞安全、人民幣匯率、貿易平衡、金融市場開放等問題上激烈交鋒。奧巴馬為了再次當選,有可能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經濟政策,從而影響中美關係的發展。
儘管目前美國的大選剛剛拉開序幕,但一些政客已經借口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中國「搶走」就業崗位等偽命題攻擊中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潘銳指出,今年美國大選的「中國話題」可能會有三方面新變化,變化之一是中國已處於一個「挑戰者」位置;其次,過去三十年來,中美經貿往來中出現的摩擦和矛盾都是可控的,但在今年大選中,美國可能在許多經貿問題上挑起事端,「換句話說,中美在經貿關係中矛盾和摩擦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原來所沒有的。」第三,有些美國人想當然地認為,中國隨著實力的增長表現出「領土入侵」的意願,所以中國周邊話題也肯定會成為美國大選中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