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美餐加格達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 玉米粥。 網上圖片

張衍榮

 一趟東北遊,歷時十四天,幾乎天天宴席,頓頓酒肉。吃的都是學弟夫妻辛勤掙來的,老實話就我這麼個賤命,還真是消受不起呢!因而記起《呂蒙正趕齋》裡的一句唱詞,曰:「有朝一日時運轉,朝天每日當過年。」我想,照我這情形,真要是「朝天每日當過年」,那滋味也未必好受。進而想到那些吃官宴的「公僕」們,難怪人家要叫苦不迭了。就那麼個破胃,終日讓酒給泡著,叫山珍海味塞著,誰吃得消?別說是「因公」了,就是因私又如何?要知道,那可是「受罪」,是「玩命」啊,可「刁民」們還不領情,不體恤,還一個勁地「起哄」,硬要公開「三公經費」。當事者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便是千呼萬喚不出來。據媒體披露,至今還有十來家「強勢部門」在那兒硬扛著。一邊是民怨鼎沸,追問詰責,一邊是官員憋屈,牴觸不已。真搞不懂,咱這「國情」怎就恁地這般了呢?……呵呵,扯遠了,扯遠了,書歸正傳。

 其實,到加格達奇那天,總共才吃了五天館子。剛吃五天就叫饒,足見我這人注定就不是吃官宴的命。

 我們是清早到的。加格達奇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區首府,位於大興安嶺西南坡,鎮小秋深,霜重霧濃,市井沉寂,寒意襲人,一望而知屬於欠發達地區。因是途經,下車後還需換乘,我便趁著同伴們打聽車票的當口,趕緊到站外去白相,看看有沒有賣早點的攤販。

 孰料,一跨出車站大門,便發現馬路對面有家賣早點的小舖子,門楣上用紅漆寫著十分醒目的招牌,曰:「大碴子粥」。

 何謂「大碴子」?我一時甚為茫然。儘管聞所未聞,但那一個「粥」字卻讓我心頭一喜。

 粥,又名「稀飯」(全國很多地方都這麼叫),是用小量的米,加上大量的水熬出來的。記憶中,它是窮苦人家聊以度命的救命稻草。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個著名的大饑饉過後,「度命」說逐漸淡出,代之而起的是全新的意義──告別「度命」的人們,從養生的角度重新對稀飯進行了再認識,認為它有養胃健脾、利尿通便、去濁排毒的作用,長期適量且有規律地食用,可獲長壽。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那些過午不食的僧人。你看他們,一隻粥缽幾乎捧了一生,可有幾人不是高壽的?近年來更有細心人發現,愛吃稀飯的人,患胃潰瘍、胃癌的機率大大低於其他人群。

 科學開闊了視野,時代改變了「食代」。如今,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早餐,稀飯再次躍為不可或缺之物。以武漢為例,雖然早餐的經典品種是熱乾麵,但市民對稀飯幾乎無不情有獨鍾。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廠礦單位,哪家食堂早點不供應稀飯的?特別是居民住戶,誰家不是早起用電飯煲熬點稀飯?每天早餐,端碗水稠米爛、清淡可口的稀飯,配上油條、油餅,或者醬肉包子啥的,邊吃邊喝,邊咽邊品,那個舒心,那份愜意,哪裡是可以言傳的!多少年來,武漢人的腸胃就是這樣跟稀飯結下不解之緣的。

 至於我自己,從高中時代起,就天天離不開稀飯了。記得一九六六年初冬我串連到蘭州,住在黃河大橋附近的一所中學接待站裡,每天早餐啃硬邦邦的玉米餅子,喝神仙湯,心中甚不受用。一天早上,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端碗大米稀飯站在我面前,眼巴巴地瞅著我手裡的玉米餅子。我靈機一動,提出用玉米餅子換他的稀飯,問他幹不幹?那孩子立刻把稀飯遞給我,一把將玉米餅子奪了過去。這一幕令我終生難忘。那時節年輕,哪裡知道自己難以下嚥的玉米餅子,竟是蘭州孩子的美味佳餚,更是甘肅父老的一番盛情,一片心意啊!

 如今數十年過去,早餐必喝點稀飯的習慣,我已保持了近半個世紀,腸胃早就非它莫屬了,正所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何況整整隔了五天?!

 在我的一再堅持下,賢弟王傑終於讓步,同意加格達奇這頓早餐一改酒肉葷腥,就去對面喝那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大碴子粥。

 舖子門面不敢恭維,但進深不小,進屋一看,裡頭熱氣騰騰,人頭攢動,座無虛席。在老闆的竭力安排下,我們好不容易才擠上桌。不等我們要的大碴子粥端上來,我就迫不及待到他人碗裡去一窺究竟。

 原來,所謂「大碴子粥」,其實就是玉米粥。

 玉米因為不太適合南方人的胃口,在我們南方是不大算作正經糧食的,人們極少去吃它,多充作豬飼料,人即使偶爾吃點,也多半是啃熟棒子,再不就是把米粒磨成粉,或做粑粑,或攪糊糊,未聞其他花樣。至於在北方,它也不過是一種蒸窩窩頭的「粗糧」。因此,玉米粥也還是從未見識過的東西。但是,稀罕固然稀罕,可基本的分子結構擺在那裡,難不成玉米還能變了人參果?思想這麼一定位,我想,玉米粥也就玉米味了,估計跟那窩窩頭、玉米餅子、玉米羹沒什麼兩樣,不由得就有些悔不當初的意思。

 可是,當我硬起頭皮喝下第一口的時候,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加格達奇的玉米粥,竟是那樣的綿軟可口,那樣的香噴噴!打個很不恰當的比喻,彷彿文火煨爛了的黃豆一樣,與當年我在蘭州啃的玉米餅子絕對不可同日而語。我一邊吃著小籠包子,一邊喝著勝過大米稀飯的大碴子粥,心中那個爽,就別提有多美了。不是山珍,勝似山珍,並非海味,遠超海味,難怪本地人趨之若鶩呢!

 那麼,加格達奇人又是如何將玉米粥做得如此可人的呢?我實在琢磨不透,便向老闆請教。

 忙得不可開交的老闆告訴我說,簡單得很,玉米去皮,這粥就是用去了皮的玉米煮出來的。

 老闆的話雖然輕描淡寫,卻讓我心頭一震!我想,對玉米這種貌不驚人的穀物,對百姓能夠食用去皮玉米這種「奢侈性」消費現象,對加格達奇的所謂「欠發達」判斷,對北方人的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由此給他們帶來的思想、文化、性格、情感變化等等,也都得去重新再認識了。

 當然,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對人的再認識。今天的北方漢子,北方女人,你能僅用粗獷、野性去一言以蔽之?就像這玉米,你看它樸實無華,似乎毫不起眼,可一旦給它「去皮」試試?理性、開朗、精明、厚道、賢淑、溫柔……他們缺了哪一樣?又有哪一樣比魚米之鄉的南方人遜色?

 如此看來,玉米去皮,似乎蘊藏著一個哲理:包括人類社會在內,是不是任何事物都怕「去皮」?一旦去皮,大家就都赤條條了;一旦去皮,或原形畢露,或光彩奪目;一旦去皮……還能擺官宴,吃官宴麼?

 加格達奇一頓早餐,不僅讓我大飽口福,且去油膩,長見識,悟世道,何其美哉快哉。

相關新聞
百家廊:美餐加格達奇 (2012-03-02) (圖)
翠袖乾坤:友誼的條件 (2012-03-02)
古今談:中國的能源希望在藏北 (2012-03-02)
琴台客聚:圖騰與禁忌 (2012-03-02)
杜亦有道:世事兩茫茫 (2012-03-02)
一網打盡:負責任的資本主義 (2012-03-02)
記憶後書:星光夢裡人 (2012-03-02)
百家廊:假裝有吃的 (2012-03-01) (圖)
翠袖乾坤:舞台背後的隱憂 (2012-03-01)
海闊天空:京都品茶 (2012-03-01)
琴台客聚:碰軟釘子 (2012-03-01)
生活語絲:牙刷、牙膏、牙膠 (2012-03-01)
隨想國:看粵劇 (2012-03-01)
獨家風景:夢露復活銀幕 (2012-03-01)
百家廊:歧視底層的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 (2012-02-29) (圖)
翠袖乾坤:郭富城熊黛林分手 (2012-02-29)
天言知玄:忘記大道理 (2012-02-29)
琴台客聚:人文梧桐 (2012-02-29)
杜亦有道:追花季 (2012-02-29)
隨想國:看京劇 (2012-02-2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