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三位主創女生,在紐約認識,一拍即合。
我們或許已經讀過很多藝術雜誌,從藝術家的口中我們經常都聽到「從生活中出發」的藝術啟發,然而這些從生活發生的藝術卻鮮少貼近我們——非藝術家、非藝評者這樣的讀者的生活,直到我們閱讀《船的創作誌》#1觸覺號。 ■文:劉佳旻
它遠不同於其他的「藝術雜誌」;更精確的說,它確實不(只)是一本藝術雜誌,它充滿藝術創作的問題意識,記錄了藝術生發最直接、或二次閱讀的軌跡。透過《船的創作誌》,我們得以目擊藝術摩擦生活的,或幽微隱密、或電光火石,或流光不定的那些瞬間,那些創作發生的瞬間。
跨領域的「紙上展覽」
《船的創作誌》,由三位年輕的台灣現代藝術工作者一起創辦,共同決定主題、邀稿,分別負責編輯與設計。以「創作誌」為名的這本刊物,是一本從視覺藝術為起點、跨領域延伸的「紙上展覽書」。負責邀稿、編輯的刊物主編、目前於蔡國強工作室任職的李依樺提到,這本刊物希望創造出的不是建造藝術的藩籬,而是試圖連結藝術與大眾。「我們一開始就以跨領域為起點,不只是跨視覺藝術的領域,而是從藝術出發,含納電影、音樂、文字等各種跨領域類型的創作。這種感覺就像是大家一起策劃了展覽一樣。」
這本環繞著創作者為主的獨立刊物,透過「船」為意象,以五種感官為各期主軸出發航行;第一期「觸覺號」的主題是「軟」。創刊號的前言裡這樣說,「在這裡,每個人都要剝下堅韌的硬皮。」
於是打開這本刊物,先從台灣藝術家王德瑜與德國藝術家漢斯.韓莫特(Hans Hemmert)的對談出發,討論從彼此作品中看見的「軟」;從對雕塑作品的評論出發,談論在以濃濃糖漿製成的寶石硬糖為創作媒材的作品中,融化而模糊的甜蜜的「軟」;60年代早期台灣導演白景瑞在作品《台北之晨》中,以意大利寫實觀點捕捉的台北意象的「軟」、電影新美學的「軟」;從同時也是本書設計的洪湘茹所拍攝一系列攝影作品中,以一幀幀圖像與文字書寫出的「軟」的比較值:「我的手和橡皮筋/橡皮筋在我手上製造的凹陷處/橡皮筋贏了/我的膝蓋和床/膝蓋在床墊上製造的凹槽/膝蓋贏了/我的嘴唇和軟糖/嘴唇貼著軟糖表面的曲線/軟糖贏了……(略)」
在這裡,年輕的創作者們彷彿以「軟」作為透鏡凝視這些創作/作品,將裡頭的「軟」成分一一塗上強調色,於是我們看見「軟」無所不在;「軟」不只是一種觸感、材質,它更是一種「權力差異的姿態」,是一種「把世界集合起來的狀態」。
交換靈感的集合體
這三位創辦了《船的創作誌》的年輕藝術工作者都是台灣人,在紐約留學時彼此認識,雜誌的構想是三個人剛開始工作時一起構思、策劃出來,也因此,這本刊物中供稿的藝術創作者們大半來自留學生網絡;這個網絡以紐約為起點,串連起在美國、法國等歐洲各地的藝術留學生,在視角上也因為這樣多元的地域性格而更顯寬廣。
設計這本刊物的洪湘茹說,作這本刊物的動機很簡單,「內容蒐集了平常我們會注意、會得到靈感的東西,就像很多創作人都從電影、從音樂、從文字中獲得各種創作的靈感,會看表演聽音樂,所以這些東西都被含括在裡面。」也因此,在製作這本刊物時所預設的讀者,主要也以創作者為主。「任何想要創作的人都是我們希望透過《船的創作誌》交換對話與靈感的對象。」李依樺也提到,「因為『交換』與『對話』正是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
早在《船的創作誌》之前,李依樺與林艾箴──同時也是這本刊物的第三位編輯,即共同出版了《短對話》這本以交換即可拍影像與書寫的圖文書。而《船的創作誌》延續了《短對話》的這種透過「交換與對話」來進行創作的特質,創造了讓更多人一起對話的空間;「從兩個人一起創作,變成很多人一起創作。透過對話與交換的過程,更能釐清創作中迷失的部分,也能激盪出更驚人的靈感能量。」
環繞著這種「交換」的概念出發,藝術家之間交換的喃喃細語,構成了整本刊物的特殊調性。在這本刊物中,評論性的文字交織著描述性的抒情書寫,讓讀者彷彿能夠從這些書寫者們的感官縫隙間看見這些年輕創作者們凝視的世界。
無償勞動的獨立熱情
本著興趣與熱情為起點,幾乎所有《船的創作誌》的供稿作者與藝術家都是無償提供稿件與圖片授權;而負責統籌、主編、設計的三位創辦人也都是在全職工作之餘編輯這本獨立刊物。這本刊物在設計、成稿的階段全是無償勞動,而後端則委託由出版社印製發行與代銷。這樣的營運方式儘管相對簡單,卻也難以克服資金不足的問題。而原本理想中半年一刊的《船的創作誌》,也因為這樣的營運狀態而不得不延長下一期的出刊時間。
「其實沒有能力提供稿費是我們很在意的事情。」特別是這本刊物是中英雙語對照,因此除了供稿外,還有許多無償的翻譯勞動。「沒有稿費對翻譯的部分尤其抱歉,因為譯者不同於供稿者,他們進行的更大一部分是體力勞動。」並且,資金的有限也影響整個刊物可以擴散的宣傳能量,相對回應回饋也就有限。
「不過,就當做一件好玩的事,就算都還沒有物質上的回報也沒關係。」洪湘茹笑著說,「對我來說,這本刊物就像是一個媒介,透過它看見那麼多的創作者的作品,其實也是對自己創作的補償與激勵。」
第二期的《船的創作誌》將以嗅覺號的「異味」出發,目前已經進入編排的最後階段。第二期除邀稿外,徵稿的件數相對第一期增加不少,內容收錄的稿件也較多。就像前言中說的,「我們開始緩慢地航向許多沒到過的地方。傳會越來越擁擠,我們會感覺很親密。」從知覺的感受經驗共鳴開始,這本藝術創作誌從人的感覺出發,試圖把讀者拉進去在閱讀中親密地彼此感覺,邀請人們一同在擦撞出藝術的火光瞬間安居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