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姜亦珊與兒子。
姜亦珊自幼喜歡文藝,六歲起在瀋陽少年宮學習舞蹈基本功,十二歲考入瀋陽藝術學院京劇班,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兒子梅葆玖的徒弟。去年十一月,她在北京京劇院獻禮──建黨九十周年「京劇名家紅色經典」大型演唱會上獻唱。
問:你曾說過是機緣讓你走入京劇,可否跟我們談一談?
姜:以往在學校,我因為天賦條件比較突出,故能考到前三名。從第一天喊嗓子起,我已經不是那種細細的聲音,反而是大吼的那一種,所以老師覺得我很適合當京劇行當裡的「青衣」。在戲校學習時,同學們都一起學習,並沒有分哪個行當,劇目、文武等通通也要學。等到十六年的基礎功學完後,我才分配到「青衣」這個行當,飾演的角色大多是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
問:如何可以確定一個人是否適合唱京劇?具備怎樣的天賦條件才較有利?
姜:首先是要熱愛京劇,無論是成人還是小朋友,都要有熱愛京劇的細胞和感情。其次是外形,身材和外貌相對上要符合當一個演員的要求。最後就是嗓子,在這方面,其實是可以靠後天訓練出來的,借助現代的科技、名師的指點和長時間的苦練,就可以練出一把好的嗓音。
練嗓子的過程特別辛苦,很多七、八十歲的老前輩都說,他們當年學戲,就好像《霸王別姬》戲中那樣,非常艱苦。其實如果想成功的話,真的要下苦功,要學習得好,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起社會上物質的引誘。不只是京劇,要學好一件事情,肯定是要放棄、要取捨,要全心投入,才會有回報。
以往在戲校,沒有甚麼課餘活動,每天早上五時半起床,起來之後就要去跑步。那時候的東北遼寧非常冷,經過一整夜,牆都結冰了。老師要我們在離牆一個拳頭的地方,喊「咿」和「啊」,然後唸對白,看到牆壁濕了,就可以回去休息。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都是經過長時間的苦練,才能在舞台上得到觀眾的認同。另外,學好基本功也非常重要。我們在台上唱戲,要不用咪高峰也能讓台下的觀眾清楚聽到對白。每個專業的京劇演員,都要有這個能力。以往京劇表演時只用京胡、二胡和月琴伴奏,所以就算不用咪高峰,觀眾也可以聽得很清楚。但現在為了讓觀眾聽起來更悅耳,整個樂隊的陣容豐富了,加入很多滾樂,亦會使用擴音器。
問:現在有很多藝術表演都和戲劇爭奪觀眾,相比起來,京劇的舞台顯得有一點冷清和寂寞。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但它的受眾卻偏少,你覺得京劇應該走向大眾?還是繼續曲高和寡,只供部分人欣賞呢?
姜:京劇之所以稱為國粹,是因為它是中國獨有的。就好像我們去日本,一定要欣賞歌舞伎表演,因為那是日本獨有的。自從梅蘭芳把京劇這種國粹帶到世界以後,得到很多人認同。所以有人說,如果到北京不看一場京劇,就好像沒到過北京一樣。京劇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我們需要好好保護它。但京劇現時正面臨著一種尷尬的情況,社會和經濟環境和以往不同,想把京劇回復到以往那個很鼎盛的時期已不大可能。幸好現在還有一些忠實的戲迷,非常鍾情於京劇這種國粹。單單在北京,就已經有上百所規模不同的京劇表演場,幾乎每天都有活動。
有人說,人是要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會喜歡京劇。作為一個京劇人,我覺得有需要好好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是因為京劇節奏較慢嗎?其實除了慢板,我們還有快板。說白一點,就是京劇需要進行現代化的改革。這種改革並不是要把經典的作品重新再寫,反而是根據現代人的需要,去演繹現代化的京劇。中國戲劇學院曾排練過一個名為《九尾玄狐》的兒童京劇,非常受觀眾歡迎。現在的小朋友都是家裡的寶貝,很多家長會因為他們喜歡京劇,家裡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都會跟著喜歡。所以我覺得改革京劇,一定要從小孩身上做起。這並不等於要把每個小學生訓練成京劇名家,而是要讓他們知道京劇的故事,學習京劇裡的精神──伸張正義、孝順父母。這一代的學生在京劇發展上其實都扮演著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任重道遠。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普通話台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聯合播出之《文化名人面對面》。節目逢星期日下午三時至四時在普通話台播放,港台網站(rthk.hk)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