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人工受孕 不育救星VS有違倫理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製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公共衛生+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生殖科技

 生育是大部分夫婦的人生必經階段,兩口子從互相鍾愛、委身、懷孕以至分娩,將小寶貝帶到這個色彩繽紛的世界,亦為家庭再添一份血緣之親。可是,不少渴求生子的夫婦卻苦受不育問題困擾而遲遲未有所出,因此便轉求人工受孕的幫助,希望藉先進的生殖科技以協助懷孕。

 過去30年,生殖科技發展迅速─只要花得起錢,加上科技配合,整個懷孕過程可透過科技「代勞」,令不育問題再非「不治之症」。單是2010年,本港就有8,668對夫婦接受人工受孕。而據屯門醫院及廣華醫院的數據顯示,去年兩院有逾四成雙胞胎都是以人工受孕「炮製」。

 雖然人工受孕能大幅提高懷孕的機會,但有人批評此舉無疑是以金錢和科技換取生命,令生命失去獨特性和可貴。

 ■黃德正 中學通識教育科教學助理

穗富商借肚誕8胎掀爭議

新聞背景

 《廣州日報》去年報道,廣州市有富商夫婦透過生殖技術和代母借腹,成功產下「中國首例8胞胎」。消息一出迅即引來全城轟動,當地社會對人工受孕所衍生的道德問題議論紛紛。報道指出,那對富商夫婦久婚不孕,其後轉以試管嬰兒方式,培植8個胚胎;一般而言,試管嬰兒的成功率為20%至50%,但他們所做的8個胚胎全數成功。該名富商的妻子自己懷3胎,另聘兩名代母「借腹產子」,各自懷孕另外5名嬰兒。根據該報估計,單是產子費用已高達100萬元人民幣,而照顧和教育嬰兒的開支每月以10萬元人民幣計,並非一般家庭所能承擔。

 有人認為,是次事件令生育過程「向錢看」,助長富人濫用科技生育的風氣,令生育過程變成「只要有錢,想怎樣生、何時生都能夠掌握手中」的遊戲,令生命的尊嚴蕩然無存。廣東省計劃生育協會秘書長兼廣州醫學院衛生管理學院兼職教授董玉整認為,是次事件涉及人工受孕、借腹產子和多胞胎,懷孕和生育的風險極高,雖然8胞胎和母親最後都健康平安,但只屬「萬幸」,絕不鼓勵其他人仿效。

「生母」有三 親疏有別?

 此外,亦有人批評事件有違倫理。8胞胎中,只有3胞胎是生母所出,其餘5胞胎分別由代母懷孕生產,雖然法律上8胞胎均屬富商夫婦所有,但在生理上和倫理上,他們卻「共享」3位母親,這種特殊情況會否為8胞胎帶來不同待遇,實考驗父母的涵養。

資料來源:

1. 《廣州富商夫婦代孕 生下8胞胎》,香港文匯網快訊

http://news.wenweipo.com/2011/12/19/IN1112190010.htm

2. 《「8胞胎」引出生殖倫理糾結》,國際在線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1/12/ 20/882s3485569.htm

技術尖端 一年內可「中招」

小知識

 1978年,全球首個試管嬰兒路易斯成功出世,此後的生殖科技不斷發展,成為不育夫婦的佳音。醫生透過尖端的生物、醫學技術培育胚胎,並以不同渠道植回母體,完成受精過程。現時較常用的生殖科技包括人工授精、禮物嬰兒和試管嬰兒等。

 人工授精是先從丈夫的取得精液樣本,經過洗滌分離步驟篩選出較活躍的精子,於妻子的排卵期間,將精子直接注射到其子宮腔內。

 禮物嬰兒的名稱來自其英文簡稱GIFT。若丈夫的精子無法自行移至輸卵管受精處,或妻子的輸卵管取卵機能受損,醫護人員會先將精子和卵子於體外受精,再將胚胎重新導入母親的輸卵管內。

 而試管嬰兒與上述兩者大同小異。它的做法是先把夫婦雙方的精子和卵子於體外受精,再按情況將胚胎導入輸卵管或子宮腔內。

 有生殖科技專家說,若夫婦雙方身體狀況理想,應可於半年至1年內成功懷孕,否則可能是生殖系統有問題,宜尋求專家協助。

資料來源:《人工生殖技術簡介》,台灣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網站

正反對對碰

利弊比拚 誰勝誰負?

 生殖科技面世以來,一直引起社會爭議,以下綜合當中的正反意見:

支持

繁衍後代 維繫家庭

 大自然所有動物必定經過交配、懷孕、分娩的繁殖過程。有科學家指出,「繁殖」是絕大部分生物的生存目的之一,有些動物如蝴蝶、螳螂等,更會於交配後迅速死去,可見其重要性。

 人類會通過婚姻和生育來維繫家庭和社會發展,從而建立倫理關係,故有不少人會視生育為提升家庭關係的過程。事實上,不少渴望生兒育女卻不育的夫婦,難以「順應自然」,生殖科技則能大幅增加懷孕的機會。

想一想

1. 倫理關係如何透過繁殖過程和親子關係來建立?

2. 沒有子女的家庭能健康發展嗎?為甚麼?

助規劃人生 免打亂工作

 已發展國家的生活指數高,令不少城市人都埋首工作,以爭取更理想的生活素質;加上事業女性已成為社會的常態,她們無暇甚至無計劃生育,嬰兒對其而言未必是禮物,反而是放棄事業、此後安於家中相夫教子的心理「負擔」。

 生殖科技可幫助夫婦易於計劃生育的時機,「何時生」、「怎樣生」都可靠科技解決,令整個家庭、人生規劃都被掌握其中。

想一想

1.生殖技術如何幫助夫婦規劃人生?

 精挑細選 必屬佳品

 生殖科技可幫助父母於嬰兒胚胎階段「汰弱留強」,選擇結合素質最佳的精子和卵子,確保子女的身體和智力「高人一等」。誠然,精子的活躍程度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下跌,男性的雄激素自35歲後更會逐年下降,直接影響精子素質,降低成孕機會。有研究更指出,男性到了30歲,其精子的DNA受損率開始上升。

 有人認為,生殖科技可讓夫婦於最佳的身體狀態下生育,而技術人員更可選取當中「最理想」的胚胎植入母體,某些技術更能決定嬰兒的眼睛顏色、高度等,並於其胚胎時期檢查疾病及基因問題,以確保嬰兒有更佳的體質和智力。

反對

削弱血親關係 衝擊道德底線

 人工繁殖有違自然分娩原則,削弱親子的血親關係。人類的繁殖過程與一般動物不同,人類交配是肉體和情感結合的過程,因此人類的嬰兒往往被喻為「愛情結晶品」,令整個繁殖過程增添情感的層次,並以此情感延伸作為維繫家庭倫理的基礎。

 分娩是生產子女的最後過程,其中所承受的「十級痛楚」,據說能建立母親和嬰兒的血肉之親。有科學研究已證實,非自然分娩的動物對子女的關愛較低,甚至出現拒絕哺乳、餵食的情況。

 上述觀點足證,情感、肉體關係、分娩是人類繁殖過程的必要元素,同時亦是維繫家庭血緣和倫理的基礎。若父母選擇找代母借腹,懷胎10月以至分娩過程完全由他人代勞,令「生母」與嬰兒難以建立親密關係;而一旦親子關係涉及第三者,更會衝擊家庭觀念和倫理道德。

想一想

1.舉例解釋人類與動物的繁殖過程有何不同。

2. 若子女有兩名「生母」,倫理觀念會受到甚麼影響?

隨意訂造 生命淪為貨物

 生命尊嚴貴在其獨特性,父母孕育生命,不單蘊含「身體髮膚,受諸父母」的意義,並傳承父母對子女的愛;而人工繁殖技術則利用現代科技「創造」生命,若「實驗失敗」,可以其他胚胎再作嘗試。

 生命不完美乃大自然常態,大部分父母付出愛,不會在乎子女完美與否,這正是生命的尊嚴所在。而生殖技術雖然能幫助父母選擇「較理想」的胚胎,但這令生育淪為追求高效益的貨物生產過程。

 有宗教界人士說,人對生命的控制權有限,而生殖科技卻令父母、科技人員可以控制生育的時機、條件等,營造「創造者」的感覺。根據科學定義而言,胚胎不屬於「生命」,結合失敗的胚胎會被技術人員拋棄,貶抑生命的尊嚴。

想一想

1. 生命尊嚴為何?

2. 通過生殖科技「設計」出完美的嬰兒有何不可?

試管嬰:自覺是畸形

 生物角度而言,人工繁殖的生命亦是由精子和卵子結合而生,本質上與自然而生的生命無異,但事實上他們的誕生過程經過人工合成、處理,將來他們如何自處將成為嚴峻的問題。事實上,人工繁殖的生命在實驗室結合及培植,待確認胚胎穩定後才注入母體,因此其生命起源的過程較特殊。曾有一名試管嬰兒說,當得悉「父親」是玻璃瓶內的精液後,自覺自己是一名「冒充別人的畸形人物」。

想一想

1. 你認為孕育生命的過程有何重要?

資料來源:《訂造嬰兒的迷思(一):人工嬰兒是人還是神造?生殖是否等同生產貨品?》

延伸閱讀

1.《有關不育》,香港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網頁

  http://www.chrt.org.hk/tc_chi/patients/patients_abo.html

2. 《生殖科技程序》,香港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網頁

http://www.chrt.org.hk/tc_chi/patients/patients_rep.html

3. 劉亞婷、廖宥程:《人工生殖科技所面臨的倫理衝擊》

4. 《人工授精的好處》,第一疾病網

http://www.one120.com/buyunbuyu/rengongshoujing/47779.html

5. 《訂造理想嬰兒 擾亂生殖定律?》,《香港文匯報》,2011-04-12

http://pdf.wenweipo.com/2011/04/12/a28-0412.pdf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人工受孕 不育救星VS有違倫理 (2012-03-21) (圖)
仁政惠民:改善民生不偏倚 調配資源有優次 (2012-03-20)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衝閘」銳減 (2012-03-19) (圖)
通識把脈 剖析考評系列:解讀通識教育科評核目標(一) (2012-03-19)
偶像崇拜:追星陷癲狂 青春易失控 (2012-03-14) (圖)
概念圖:青少年追星行為 (2012-03-14)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款待風波 (2012-03-12) (圖)
通識把脈:嘮叨的臨試叮嚀 (2012-03-12)
戰略利益:美回歸東亞 再掀風雲變 (2012-03-07) (圖)
概念圖:美國「重返東亞」政策 (2012-03-07)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歪曲鐵證 (2012-03-05) (圖)
通識把脈:解讀通識教育科評核設計(二) (2012-03-05)
減排共識:氣候逃兵現形 全球眾矢之的 (2012-03-01) (圖)
概念圖:全球減排問題 (2012-03-01) (圖)
自強不息:兩地融合互撐 和而不同最襯 (2012-02-28)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僭建風波 (2012-02-27) (圖)
通識把脈:如何運用概念? (2012-02-27)
貧富懸殊:老中青窮人 誰能定分界 (2012-02-27) (圖)
資料一:香港貧窮人口(單位:千人) (2012-02-27) (圖)
資料二:香港人口貧窮率分布 (2012-02-2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