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重 政府當年借用了我的構思成立關愛基金,目標是希望為經濟上有困難的市民在政府制度以外提供援助,尤其是未納入現有社會安全網內的人士。而基金在成立後,亦陸續推出了不少資助弱勢社群的計劃。不過,當中部分計劃的推行,反應卻異常冷淡,部分僅及原訂目標對象的一成多的人士申請。我認為這是計劃的申請手續繁複、宣傳不足及構想目標與現實脫節所致,故關愛基金及政府,都有需要對此予以檢討改善,以免浪費資源。
關愛基金為了協助正在輪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個案)的長者」,可及早得到相關服務支援,以改善生活質素。去年撥款2,400多萬元,委託社署推行一項家居清潔及陪診服務津貼,預計可資助4,000名65歲以上的低收入長者,合資格申請長者每小時可獲的津貼上限為60元,而每月上限則為480元,為期一年,讓他們可以在尚未輪候到社署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前,得以透過津貼,也可享用家居清潔及陪診服務。
這項津貼計劃本來是一件好事,照常理推斷,應該得到長者的熱烈支持,出現申請破紀錄的情況才對。不過,事實卻有違常理地出現冷場。這個計劃在去年11月起接受申請,並在今年1月底截止,僅收到六百七十人申請,最終只得640名申請長者獲批出津貼,僅佔目標人數的16%,反應可謂十分冷淡。
所謂「事出必有因」,這項計劃的反應冷淡,我認為其實與官僚作風不無關係。關愛基金這項計劃由社署代勞,但社署向合資格的長者寄出的申請表,竟多達9頁紙,內容「豐富」,包括長者的申請資格,要如何符合入息審查、須提交哪些證明文件等。
不過,社署官員可能沒有意識到,需要這類輪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個案)的」長者,可能相對地識字不多,根本看不明白這樣複雜的通告,部分更不知是申請些甚麼服務,令不少長者要待向社工詢問才知是甚麼,也就錯過了申請時間。這正反映了有關申請手續繁複,及計劃宣傳不足,令不少合資格的長者向隅。
此外,由於資助的金額每小時上限60元,每月最多僅可獲480元,往往未足以完全支付部分家居清潔及陪診服務收費,長者或需要作出不少的補貼,也令部分較貧困的長者因而卻步,寧放棄關愛基金的資助,繼續輪候社署的編配,也就失去計劃方便長者不用苦候政府服務的原意。
事實上,當局預留大筆款項,準備派給弱勢社群,卻乏人問津,名副其實的「有錢用唔晒」情況,已非首次。像政府推行以現金獎勵長期失業人士重投職場的「就業導航試驗計劃」,申請人只要找到低薪工作做滿3個月,便可獲當局發放5,000元鼓勵金。政府本來為這個計劃預留了1.4億元,結果到上月底為止,只有500多人申請鼓勵金,批出的金額只達預算約1%。
至於「全港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亦是出現類似反應冷淡的情況,本來預計有22萬人申請,預留了48億元,但新交津計劃推出的最初4個月,當局只批出了1.7萬多個申請,只達估計人數的7%。
這些計劃的成效不彰,除了也有宣傳不足及手續繁複的因素外,更因為最初設計計劃時,未有好好深思熟慮,尤其是計劃訂定的申請入息上限,無考慮最低工資帶來提高薪酬的效應,而訂得過低,令不少人士根本不合資格申請。
所以,政府應檢討各個成效不彰的資助弱勢社群計劃,盡快予以改善,包括加強宣傳,簡化申請手續,及避免與現實脫節,並將這類計劃予以改善後,重新「活化」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