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採訪了河南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喬台山。喬台山多年來整理搜集河南境內的民間藝人資料,對非遺的保護頗有研究。
在喬台山看來,很多非遺只有在農村這樣的土壤裡才能生存。「農民對藝術的渴望令人感動,逢年過節農村就有廟會,民間藝人在大冷天的麥地裡就能專注演出。」喬台山說,傳統戲劇是生長在民間的,觀眾就是普通老百姓,它的發展離不開滋養它的土壤。但是現如今,不少國營劇團唱一齣戲普通百姓都看不起,脫離了群眾。但是民間的草根戲班非常受歡迎,按照農村習俗,過節許願、還願、紅白事都邀請戲班子,戲班子便宜,有的管飯就給唱,很受歡迎。
在喬台山看來,只要有一點陽光、水分和土壤,民間藝術就會像野草一樣長起來。很多寶貴的民間藝術還沒有被發現,或者發現了沒有條件申報。「按照當前的申報程序,非遺項目申報需要很多錢的,很多藝人都出不起這個錢。」
「河南的布老虎非常有名氣,雖然沒有申遺但市場發展很好。還有更珍貴的文化遺產根本還沒有被世人所知,比如陝縣的錘草印花技藝,是古老的染布技術,我們剛剛發現,目前會這門技藝的只有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了。」
年僅補助一萬
支持力度不足
喬台山表示,「隨著時代變遷,大多數的非遺都會被邊緣化,我們目前能做的只有搶救,而無法從根上解決,或者說是暫時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壯大它們。我們只能盡可能地延續它們的生命力,保護傳承人。」喬台山同時也直指,傳承人的保護是需要資金投入的,「起碼生活要過得下去,才有精力去做發展」。
據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補助標準是每人每年一萬元,不過包括河南省在內的很多省份都還沒有制定省市縣各級非遺傳承人的補助標準,很多非國家級的傳承人的生活更是難以為繼。而即便是所有非遺傳承人都能領到每人每年一萬元的生活補助,但這個渺小的數字與非遺傳承這個重大命題放在一起,聽起來卻顯得那樣杯水車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