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現年52歲的茶春梅(見圖) 是馬鞍山青雲打歌的傑出代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開始彝族打歌表演生涯,因其精湛的打歌技藝被評為巍山唯一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打歌代表性傳承人。
因小時生於偏遠山區,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再加上家中有兄弟姐妹7人,家庭極為拮据,「那時1.5元的學費都交不起。」茶春梅從未到學校接受過教育,至今仍不識漢字。專門的音律、舞蹈基礎教育培訓就更無從談起。
締結良緣 夫婦琴瑟和諧
「讀書的年紀都在放牛,邊放牛邊唱彝族調,沒伴孤單時唱,有伴熱鬧時唱。開心時唱了更開心,不開心時唱了就會開心起來。加上村裡歷來有打歌的傳統,遇到不會唱的調子,不會轉的腳法,問村裡的長輩或姐妹總能學到一些。別人教了全都記在心裡,然後自己也想新調子,自己也愛跳,就這樣自自然然地會了。」對於後來打歌「打」到國外去,茶春梅說小時從未想過會有這樣的一天。「只是喜歡就愛唱愛跳。那時每天最大的願望就是去地裡能撿到比昨天更多的洋芋和麥子。」
打歌不僅是青年茶春梅勞動生產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締結其與先生良緣的重要橋樑。16歲那年,她與丈夫相識於村口的打歌場。「我覺得他笛子、蘆笙吹得好,他覺得我調子唱得好,打歌打得好。彼此都很鍾意對方。」
婚後,夫婦兩人曾參加過多場青雲打歌從日本到中國南北各地的表演。即使首登舞台,茶春梅也從未緊張過。「只要一張口唱調子邁開腳步打歌,就覺得是在馬鞍山的山間打歌,不會覺得緊張。」
「阿哥呀,太陽無情它落去。阿哥有情麼來接我。」茶春梅夫婦琴瑟和諧,鸞鳳和鳴的日子在6年前因丈夫身患疾病離世戛然而止。「想他的時候我也會唱彝族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