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台灣時報出版封面)
文:白金
2000年,白先勇在後花園病發,最終撿回一條命。從此兩樁心事成為他念茲在茲的未竟志業,一曰搬演昆曲《牡丹亭》;二是撰寫父親白崇禧的傳記。
4月底,白先勇編著的白崇禧將軍影像集先於《仰不愧天——白崇禧傳》問世。影像集內地版分《父親與民國》和《台灣歲月》兩集,之後也會在港台出版。很巧,內地版的出版者是廣西師大出版社,正是白先生家鄉的出版社。
為什麼在傳記出版之前先出了這麼一本影像集?白先勇的解釋是,在寫父親傳記的時候,往往會遇到文字表達不出來的情境,甚至會想:「為什麼文字有的時候這麼笨拙!」寫傳記,他當然要搜集父親的照片。後來一看歷史現場都在照片裡,照片會說話,照片是最真實的歷史材料。乾脆就想:如果把這些照片串聯起來,不就是關於父親的一部圖像的歷史嗎?
影像集包括了五百多幅珍貴照片,還有近十萬字的撰述。裡面自然有不少珍貴的鏡頭,很多是白家自己的收藏,比如最難得的北伐時期的照片就是跟白崇禧多年的隨軍攝影記者張進德拍攝的,本來拍了幾千張,因為戰亂丟了很多,只剩下39張,到了台灣他拿來送給白崇禧;有一部分來自台北「國史館」,還有很多是白先勇去圖書館找來的;另外,《良友》畫報提供了一部分,台灣《中外雜誌》等也提供了一部分檔案圖說……就這樣,白先勇搜集了很多,各方面的資源都有。
很多先睹為快的讀者認為,這本書的珍貴不光在於照片,還在於對照片的解說。白先勇自己也說,書裡的圖說往往要比文字敘述更加生動具體。很多照片背後的故事非常有意思,「我就一張一張地把它寫出來,有些是我熟悉的人,有些我不熟悉,就到處查資料或者找熟悉那段歷史的專家,這本書就這樣慢慢成型了。」很多圖注只有短短幾句,但他花了幾天時間才寫成。
白先勇說,父親一生參與了民國的興衰,本身就是民國史的一部分。「我父親18歲參加武昌起義,在武漢見證了民國的誕生。然後參加北伐,從廣州一直帶軍打到山海關,最後完成北伐。抗戰時,台兒莊大捷、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重要的會戰他都參加了,保衛民國。到最後抗戰勝利、國共內戰,他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這本書也反映了民國史的一部分。」
此書的出版會否在兩岸三地掀起研究白崇禧將軍乃至反思民國歷史的一個高潮,仍可拭目以待。不過已有識者提出,這本書的出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以大量的第一手的資料讓我們切入到曾經被遮蔽的民國史。比如關於持久戰的問題,白崇禧曾有深謀遠慮的思考。他在1938年就提了「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觀點;再比如,對於民國時期的地方自治及代表人物,我們一直缺乏研究。回顧民國史,會發現對一些地方重要人物,像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廣東的陳濟棠,山西的閻錫山等等,都缺乏研究。民國是否錯過了一個聯邦制的機會,這本書或許能夠帶來出乎意料的思考。
白先勇說,這本書是我父親對歷史有一個交代,我對我父親有一個交代。我整理這本書的時候有一個感觸,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真是個苦難中成長的民族,從照片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內憂外患,一直沒有停過。這個民族今天能夠再站起來,多難興邦,整個歷史也是如此。
有記者問,您父親認為國民黨在內地的失敗僅僅是軍事上的失敗,並非國民黨民心喪盡,你是這樣認為的嗎?他一點兒都沒有猶豫地回答,當然是軍事上的失敗,軍事上失敗以後,民心才跟著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