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湯玉蘭手持「送帖」,希望尋回親生父母。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最大心願:盼為親生父母盡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淑貞)薄薄一張「送帖」紅紙,隱藏湯玉蘭身世之謎。紙上寥寥數字:「各安天命,一送千秋」,是她的親生父母留給她最後一語,自此她便成為別人女兒。然而「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血濃於水情誼千載不變。隨著養父養母相繼離世,「不尋根」承諾解封,年逾半百的玉蘭開始千里尋親,只求與普天下子女一樣,可與親生父母嚐一頓早茶,盡數十年來未盡之孝道。
湯玉蘭從手袋內取出一個小包,小心翼翼地拈出一張紅紙,那是生父母黃堅、羅容當年把她送予湯氏夫婦的「送帖」。她一直珍而重之,視之為瑰寶。
53年過去了,對親生父母的思念一直讓玉蘭魂牽夢繫,但她始終未得見父母容貌。人海茫茫,如果生父母尚健在,應已屆87歲耄耋之年了。活了半輩子,卻未能對親生父母盡孝,以報答生育之恩,玉蘭感到十分遺憾。
恐親女餓死 送小康之家
湯玉蘭,原名黃潔玲,是黃堅和羅容孻女,1959年生。他們一家人原本居於筲箕灣成安街十字徑村(現址為筲箕灣太安樓對面)。上世紀50年代戰後,香港經濟蕭條,黃堅和羅容夫婦因要養育6名子女,擔子十分沉重。由於生活艱苦,二人商議後,決定替腹中玉蘭找戶好人家收養,以免女兒餓死。
養父母搬走 免生母反悔
當時黃堅夫婦得知鄰居湯國林和朱嬌夫婦沒有兒女,家境不錯,並且在村內開設士多「合興記」,因此向湯氏夫婦提出收養事宜,最後湯氏夫婦應允。那時候尚在襁褓的玉蘭,常常睡在「合興記」門口一張小床上。精靈可愛的她活像個「生招牌」,不少街坊喜歡逗她玩,當中包括她的親生兄弟姊妹,其生母更經常從遠處偷看她。這場面令養父養母十分擔心,害怕親生父母反悔,要求領回女兒,因此養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搬往調景嶺居住,自此雙方失去聯絡。
玉蘭從小被同學取笑為「雜種」,原因是跟父母長得不像。她起初不知自己身世,直至在某個午睡夢醒時分,驚聞母親與姨母對話,赫然發現親生父母確實另有其人。但年紀小小的玉蘭考慮到養父養母的感受,一直沒有向他們詢問身世。
病榻訴衷情 養恩不敢忘
養母一次重病,病中告知玉蘭身世,但坦然擔心她離開兩老尋回親生父母。玉蘭為免養父養母難過,遂答應在他們有生之年不會離開。她一直遵守承諾、克盡孝道。直至去年養父養母相繼離世,玉蘭方開始尋親之旅。
只盼問爸媽「身體好嗎」
縱使多年沒有問及藏在心中的疑團,卻沒有辦法泯滅未宣之於口的嚮往。數十年來,玉蘭一直惦念親生父母,在街上時總格外留神,禁不住細看每張途人面孔,生怕某位擦身而過的陌生人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玉蘭經常在想,如果找到親生父母,可會親口對爸媽說:「你們身體好嗎?」然後一起上茶樓飲茶,已是她最大的母親節心願。
當問及她會否怨恨生父母當年把她送人,玉蘭說:「不恨,我不恨他們。我知道他們也不想的,哪位父母不愛惜子女呢?我知道他們著實有困難,怕我餓死,要是他們有經濟能力的話,一定不會把我送人的……」玉蘭眼眶有點濕了,手有點抖,重複著:「不會的,他們不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