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邁可.桑德爾
近來城市熱話之一,大概要數領匯的「尋味時光」事件。事緣領匯近日推出「尋味時光」活動,以推廣旗下商場老字號食店,結果引起網民強烈反彈,集體杯葛與聲討領匯。所謂「冰涷三尺,非一日之寒」,市民之所以對「尋味時光」這麼大反應,大概是因為2004年自香港政府將公共屋h商場及停車場售予領匯,把公共服務私有化以來,不斷有小商戶(自然包括老字號食店)因為加租而陸續倒閉,公屋居民的日常生活亦因為領匯轉向高檔化經營而大受影響。 ■文:小西
其實,對於公共資產/服務應否私有化的問題,早在香港政府決定出售公共屋h商場及停車場時已有爭論,到領匯宣佈上市,箇中論爭就更是白熱化,領匯的投資者認為領匯上市實屬自由市場的買賣,以法律途徑阻止領匯上市,一方面有損領匯投資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則影響香港向來的自由市場的基石;反對者則認為公共屋h商場及停車場屬公共資產,不能也不該變賣,私有化將嚴重損害廣大草根市民的根本利益。
或許,更根本的問題是:在這個自由市場當道的世界中,是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進行買賣?還是,市場並不是也不該無遠弗屆,市場有其道德底線,有些東西壓根兒不能賣?這正是知名美國當代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在其新著《有什麼不能買?:市場的道德底線》(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中,所提的一個最根本也最尖銳的問題。
放任市場的世界
桑德爾是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教授,自1980年以來,一直講授一門以「正義」為主題的倫理學課,並大受歡迎,歷久不衰。2009年,桑德爾更決定把這門課向全球公開,一方面把教學內容撰寫成書,另一方面則把上課實況剪輯成十二個鐘頭的節目,在美國公共電視播放。結果,該輯節目在電視頻道上瞬即走紅,在網絡瘋傳,結集成書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就更是洛陽紙貴,成為了罕有的哲學暢銷書。早前, 甚至連城市電訊主席王維基,也把該書形容為「啟蒙之書」,可見其流行的程度。
跟《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相似,在新著《有什麼不能買?:市場的道德底線》中,桑德爾擅於從有趣的故事與情境出發,然而深入淺出,以簡明的文字,對一個又一個有關市場的道德問題,作出鞭辟入裡的層層論證。
正如桑德爾所指出,全面市場化是冷戰結束以來的全球現象,其市場化的透徹程度,有時已達至匪夷所思的地步。例如,在美國加州聖安娜市(Santa Ana)的監獄,只要你不是犯有暴力罪行的刑事犯,你可以要求轉往乾淨清寧的牢房,「昇級費」每晚盛惠美金八十二大元。又例如,南非政府最近開始容許牧場主提供有限量的瀕臨絕種黑色犀牛,供人付費射殺(代價為十五萬美元),旨在鼓勵牧場主飼養與保護瀕臨絕種的動物。又例如,有人專門向病人或老人家收購人壽保險,他們在對方生前負責支付所有保費,對方死後,則自然成為保險賠償的受益人。在《有什麼不能買?:市場的道德底線》一書,桑德爾還列舉了大量的同類例子,愈往下讀下去,愈覺匪夷所思。
自由市場的道德界限
固然,全面市場化是九十年代以來的全球大勢,但作為倫理學的桑德爾,他更關心的問題是:這樣對嗎?桑德爾指出,對全面市場化持反對意見者,主要有二:(一)若果所有東西都轉換為可買可賣的商品,會導致社會上整體的「不公平」(Inequality)現象。當然,像遊艇、跑車等高檔次商品,只供富人獨享,並不會導致資源的不公平,因為那些物品或服務都不是生活必需品。然而,若果金錢愈來愈無所不能,你可以透過金錢購買政治上的影響力、優質的醫療服務、四周治安良好的居所、優良的學習環境,收入與財富的分佈會變得愈來愈不平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二)有反對者則認為,「凡事有個價錢」讓某些美善的東西變質。因為市場不單依靠財力分配物品或服務,它也宣揚了一種特定的價值觀。桑德爾舉例說,家長以金錢為餌,短期內固然能夠誘使孩子們讀上更多的課外書,但與此同時,卻扭曲了孩子們該有的閱讀態度:把閱讀視為一種生財工具,而非一種有益於生命、讓人自得其樂的嗜好。簡言之,全面市場化「腐蝕」(Corrupt)了某些道德上的基本價值。因此, 自由市場必須有其道德界限。
回頭再看領匯上市的例子。或許,站在桑德爾的立場,問題的關鍵似乎不再是「少數人的利益VS.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是公共服務私有化所帶來的道德價值上的扭曲與敗壞( Corruption)。 毫無疑問,對於桑德爾來說,這世界有些東西不能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