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空氣污染問題嚴重,儘管政府對此一直關注,情況仍未改善。以下主要探討解決空氣污染的可行方案。
在認知層面上,政府應從制度出發,更新空氣質素指標(簡稱指標)。現時的指標已有25年未被更新,預警效用有限。政府今年1月表示將會調整指標,並計劃首次將PM2.5(氣動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納入監測範圍,參考世衛公布的中期目標,可望於2014年實施。然而,更新後的指標仍落後於其他亞洲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和孟加拉。
瞄準源頭 早出擊減損失
在實踐層面上,要解決香港主要的空氣污染來源,即本地和珠三角的車輛、工業活動及發電廠所排放的污染物。
對內方面,政府應更多地透過城市規劃改善空氣素質,如減少興建屏風樓、增加綠色空間等。雖然上述措施在短期內會對經濟效益造成負面影響;但長遠而言,空氣污染導致的經濟損失會更大,除影響旅遊業和外商投資外,也會增加醫療開支。根據港大調查,2004年至2009年,香港平均每年因空氣污染而造成約400億港元的經濟損失。
至於對外方面,加強與廣東省政府部門的合作,避免再出現前年「沙塵暴封香港」事件。
在此補充一點,上述建議是從政府角度出發,同學在撰寫筆記時,還應從環保團體、企業和個人角度出發。如在認知層面,指出環保團體可透過講座和廣告以提升大眾的關注;至於實踐層面,指出個人可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最後,同學應強調環境改善有助企業吸引及聘請海外員工和建立正面形象,而此處加上正面影響是為增強措施的說服力和可行性。 ■杜詠嘉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二年級生、2010年高級補充程度會考通識教育科奪A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