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英商會行政董事夏偉邦表示,香港回歸至今最大的成功在於「它屬於中國,但某種程度上又游離在外」。香港文匯報記者張易 攝
——夏偉邦看回歸:屬於中國 又游離於外
香港由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會,與當年殖民時代英國商企出錢出力有莫大關係。如今香港回歸祖國15年,迎來四面八方挑戰,「老東家」英國商企又有何看法?香港英商會行政董事夏偉邦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回歸至今最大的成功在於「它屬於中國,但某種程度上又游離在外」。他更引用鄧小平「白貓黑貓」論,指中國實施「一國兩制」,對香港今後發展至關重要。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易、 黃詩韻
「鄧小平很清楚他想要香港變成甚麼樣子: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中國那麼大,香港那麼小,中國人口有13億,香港只有700萬,但為甚麼香港能有今天的發展?因為它獨特,它國際化,各國的人都可以在這裡安居樂業。」
夏偉邦表示,目前香港營商環境總體向好,歐美不少跨國公司在港建立子公司,而香港成為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後,料還將吸引更多內地大型企業來港上市招股。他指出,近5年來,愈來愈多南美、印度等新興市場的企業將香港作為進入內地的門戶,惟他擔心港府干預政策變多,令市場自由度不如從前,加上本港愈來愈緊缺高質素英語人才,勢必拖累香港營商環境。
夏偉邦表示,目前本港有逾千家英國企業,分布金融服務、專業服務、法律、建築、教育等各個領域。儘管多數英企在倫敦證交所上市,但也有一些,如渣打、滙豐等會在港交所作第二上市。
指街上普通話比英語多
來港20年,夏偉邦表示,若單看警察、消防員、救護員等,香港表面上變化不大。但隨著香港與內地貿易往來愈加密切,近年主要變化之一,便是愈來愈多內地人湧入香港,令「街上聽到普通話的機會逐漸比英語更多」。另一方面,在英商會服務了18年的他切身感受到,香港與內地跨境貿易,尤其是金融交易較過去方便很多。「當然,對外企而言,在中國做生意仍相當艱難,主要原因是中國市場限入,尤其在製造業。」
凸顯法治言論自由優勢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對所有原產地為香港的輸往內地的貨物給予零關稅待遇,及對香港的服務貿易領域實行開放措施。惟夏偉邦指出,CEPA構思雖好,但因其對香港公司的定義有一定要求,故不能令所有企業受益。
夏偉邦否認香港是內地城市的主要對手,強調本港應明確自身定位,即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非另一個中國城市。「香港的優勢是,市場在中國外,因此可避免中國化。」他說,自己也曾長居上海,感受到滬港兩地差異巨大,經濟功能互補,不會構成競爭。「香港的優勢,是法治、言論自由,以及公民參與社會管治的能力,港府十分重視輿論。」
看重內地商機毋忘亞洲
有外商不滿本港近年來過度關注中國,亦有不少人將香港比作中國的門戶,或外企進入內地的跳板,對此夏偉邦斷然否認。他指出,香港的真正角色是中國乃至亞洲的商務整合商(business integrator)。「香港提供金融服務、專業服務、法律服務等大規模服務,對任何想走向世界的內地企業或想進入中國的外企而言,這些服務都唾手可得,這是香港的重要角色。」他強調,香港不可輕視韓國、越南等鄰近國家的貿易夥伴關係,「逾300家英企選擇香港作為亞洲總部,為甚麼?切不可忘記,除了中國,他們還做整個亞洲的生意。」
香港與內地貿易紐帶日益加強,惟夏偉邦坦言擔心港人失去英語優勢,指港府應竭盡所能,提高港人英語水平。「在內地,英語能力對高端人才十分重要,幾乎已到求賢若渴地步。但問題關鍵是,如今港人不願說英語。」
香港是英國的第三大亞洲貿易夥伴。儘管歐債危機蔓延,但夏偉邦表示,英國與內地、香港雙邊貿易額仍持續增長,去年英港貿易額更勁增40%,主要商品包括時裝、技術和服務等。
倡效星一站式助外資立足
本港要持續發展,夏偉邦建議,香港已有強大實力,為各地外商提供世界級營商環境和服務,惟有一點還可進一步完善。他提及,新加坡透過發展機遇辦公室,為有意投資的海外私人企業和非政府機構提供「一站式」註冊、諮詢等服務,建議香港亦可仿效,通過建立專門辦公室,或以電子政府網站等平台來完成,為投資者節省辦理手續的時間。
夏偉邦認為,香港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最大挑戰來自保持統一監管體系,並維護金融交易信用。「對做生意來說,聲譽非常重要。這個體系一旦遭破壞,將極大敗壞本港聲譽。內地企業也可借鑒,若想在全球證券交易所上市,就應遵守國際會計準則。」他又強調,本港亦應維持法治、捍衛言論及思考交流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