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五年一次、為期約9個月的中共十八大代表選舉工作即將收官。伴隨北京昨日壓軸公示代表人選,來自31個省市自治區的十八大代表名單已悉數出爐。此次選舉全程體現差額制,多個選舉單位的差額選舉比例突破20%,不少領導幹部乃至副部級官員落選……這些嚴格落實選舉部署的新氣象,均折射出中共穩步推進黨內民主進程的決心與力度,被譽為以「增量民主」逐漸推進中國式民主治理的重要實踐。
政以得賢為本,國以任賢而興。從8260多萬名黨員中選舉出2270名黨代會代表,是一項舉世少有的組織工作工程,是外界對中共如何擴大民主難得的觀察機會。而這2,270名黨代表身負重任,將在今年下半年選舉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因而令人矚目。
「中國式民主」動態發展
中共早在十六大便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著眼於進一步發展黨內民主,中共在對十八大代表選舉工作的總體部署中,明確指出差額選舉的比例應多於15%。而十七大時的相關表述是「不少於15%」。由此,全國40個選舉單位穩步推進選舉工作,切實優中選優,擴大黨員選擇權、強化黨員主體感,分頭實施黨內民主的增量積累。
比如,在中央國家機關的差額選舉中,落選者有一線黨員,也有10餘位副部級領導,且一線黨員的落選人數明顯少於領導幹部;地方各個選舉單位的差額選舉比例大多超過15%,而廣東、江蘇的比例超過20%;央企候選人的落選代表也不乏「大腕」,包括一位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與三位十七屆中央紀委委員。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蔡志強強調,差額選舉在改變以往「讓少數人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做法,是中國式民主的重大突破。
中央智囊倡突破但不突變
提出「增量民主」概念的是中共高層智囊、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他在十八大將要召開之際撰文稱,增量民主是當前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下,推進民主治理的一種戰略選擇。所謂「增量」,便是新增的政治權益,是相對於「存量」即已經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經驗而言的。
在俞可平看來,「增量民主」是通往民主政治的發展模式與路徑,它強調政治發展要突破而不要突變,其發展進程表現為不時有所突破,但不是政治過程的突變。他主張優先發展黨內民主和基層民主,將其作為目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突破口,以此帶動整個社會民主和高層民主。
在中央黨校的內部文件中,已有黨校教授提出關於系統設計黨內民主制度的對策建議,具體涵蓋至允許候選人開展各種競選活動,推進黨代會常任制改革等設想。循著黨內民主先行的改革路徑,中共料將不斷完善黨內民主決策機制,推動黨與政府、人大、政協等政治要素之間的關係良性調整,經十八大為中國政治「光譜」增添更多亮色。 ■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