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近年傳媒瘋傳「不要輸在起跑線」的概念,深入民心。結果不少香港家長讓兩三歲的娃娃上學,不單要認字,還要學寫,真不知人間何世。潘某人小時候,香港小孩大多到了七歲才入讀小一,幼稚園一般唸兩年,即是五歲在上學。現在一般都是五歲上小學,再加三年幼兒班,兩歲入學就差不多了。早兩年入學,意味著早兩年畢業,亦等於預留了留級重讀的時間。廿二歲大學畢業,跟廿四歲才畢業有甚麼天大的差別?說穿了,是給剝削兩載愉快的童年!現時香港已出現不少個案,有小孩還未升上小學,已給家長壓迫折磨得討厭讀書寫字。
「不要輸在起跑線」的說法,顯然不是中國人的傳統,亦不似是來自歐美的學說。
西方的甚麼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也有許多指標,比如說三歲小孩應該有甚麼能力,五歲、七歲又如何等等。但這些都是作參考用,容許因人而異,亦不要求猛力催谷神童。現代西方的教育制度,以年齡規範小孩的學習,幾多歲上小學、幾多歲上大學,一般誤差只有兩三年。而且按歐美的傳統,幼兒班到初小,學生都是遊戲的多,讀書考試的少。十來歲就上大學只是極少數。
儒家學說則講究因材施教,民間亦明白人的際遇不同,有人少年早達,亦有人大器晚成,不會強求一致。
據筆者的直覺記憶,這個「不要輸在起跑線」的謠言,似乎來自台灣。到互聯網上查問,有台灣網友告知,該是嬰兒奶粉廣告首先發明,然後幼兒教育、出版等行業都加入「大合唱」。這個說法應該可靠,因為那位網友是位媽媽。通常年輕家庭主婦會比較留意奶粉廣告。看來已經找到了罪魁禍首。
牛奶原本為小牛而設,後來藥廠為了開拓市場,便向世界灌輸人類小娃娃吃牛奶比吃媽媽的人奶更有益。這個謠言,對香港這樣經濟水平、生活質素較高的地方破壞還不是最大。曾幾何時,第三世界國家的媽媽誤信謠言,以為小孩吃牛奶更方便、更有益,殊不知每個地方的淡水資源不同。在許多窮國家,自來水的水質不佳,讓不少吃奶粉的嬰兒嚴重腹瀉,不知害了幾許小生命無辜夭折。以香港的習俗,初生嬰兒吃奶粉也不見得很方便,一般家庭都要用一隻大鍋,燒了開水,將奶瓶煮幾十分鐘殺菌。現時香港的奶粉廣告雖然沒有點明「不要輸在起跑線」的謬論,暗示則有。還用一串英文字母簡稱來吸引消費者,這些添加劑都不是天然成份。不單效果可疑,安全亦未必有保障。有更過分的廣告甚至暗示小孩偏食亦無妨,只要吃他們經銷的奶粉就可以。這怎麼可能?人又不是牛。
幾十年前,香港小孩絕大部分都是吃人奶長大。今天,吃人奶已經變成媽媽給孩子的額外恩賜。說甚麼「不要輸在起跑線」?沒得吃人奶,即時就輸了九條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