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蔚然是近年頗受注目的香港本地鋼琴家,難怪她與香港小交響樂團首度合作的音樂會,一口氣連開兩場。當然這場音樂會(香港小交響樂團:莫扎特第二十三鋼琴協奏曲及貝多芬第七交響曲)也選取了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即使剛入門的愛樂者也會感到安全自在。
第一首作品是莫扎特的弦樂小夜曲(K525),相信沒有人未聽過。這首純粹由弦樂隊演奏的作品,技巧當然不繁複,優雅自然即可,而當晚小交弦樂隊的表演也上乘,指揮Edwin Outwater索性不多干預,動作甚少,只稍作提點,平衡聲量,就讓弦樂隊自行演繹發揮。聽眾熱情地在四個樂章之間都拍手,不合常規,我樂觀地想也許不是不熟悉樂曲,而是由衷欣賞吧。
莫扎特之後,還是莫扎特,由黃蔚然與小交合作演出第二十三鋼琴協奏曲(K488),也是另一名作。黃蔚然的表現力強,感情投入多,戲劇性豐富,確實具有吸引力。至於小交,還是我過去說過的:弦樂隊上佳,管樂隊平平,在第一樂章的發展部中,木管(長笛、單簧笛、低音管)與鋼琴有一些對話,就未盡圓善了。當晚我最喜歡第二樂章,略為沉鬱的三部曲式慢板樂章(也許不少聽眾都知道,這是莫扎特唯一一次用F# Minor作樂章主調),主要原因是黃蔚然的感性演出,與這個比較浪漫的樂章最相符,而且大體上由鋼琴主導,黃蔚然可以發揮自如。至於第三樂章也頗活潑,但木管還是混亂。
其實我所欣賞的莫扎特第二十三鋼琴協奏曲演出,是Alfred Brendel演奏與Neville Marriner指揮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的Philips版,充滿睿智、知性、個人的詮釋演繹恰到好處、單純通透又內藏深思。另外,我也期待黃蔚然與小交可以再度合作,而曲目也不妨偏向浪漫派:例如舒曼、蕭邦、李斯特和葛利格的鋼琴協奏曲等等(她曾經憑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演出獲獎)。
貝七閃亮登場
下半場是貝多芬第七交響曲(op.92,另一邊廂的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就職暨國慶音樂會,也有貝七,並有耳熟能詳的《梁祝》),這首交響曲以歡快的氣氛和小快板的第二樂章見稱(當時在維也納首演時,聽眾Encore了第二樂章),而我喜歡的版本是Carlos Kleiber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DG版(不得不為Kleiber賣廣告,沒辦法,他的貝五、貝七和布四都實在太完美了)。
至於當晚小交的演出,我覺得比較「慢熱」,首兩個樂章不及尾兩個樂章。第一樂章中,無論由木管樂帶動的頗長的引子(足足六十二個小節),還是第六十三小節後,速度加快,長笛吹出十分活潑主題再帶入跳躍的呈示部、C大調及F大調為主的發展部。木管都比較渙散,而銅管的音色似乎未能與整體協調,令第一樂章失去了整體的氣勢。
第二樂章一開始由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以固定節奏帶入著名的主題,當晚是一開始時偏快、節奏感較強,似乎是第一樂章的情緒未止,然而在指揮調配下,樂器一步步疊置,一切又重拾正軌,從此也欠缺了獨特性,而吃重的單簧笛沒有太多神采,演繹上未見起色。
到了第三樂章,三拍子的F大調諧謔曲(Scherzo),小交就進入狀態了,齊奏有力,收放自如,木管也沒有太多閃失。至於第四樂章,也是節奏感十足,表現不俗,毫不間斷帶向triple forte的尾聲。
從第七交響曲可見貝多芬善於處理不同感情色彩,完全做到亦莊亦諧,發揮音樂材料的功力之高,更是不在話下了。至於小交的演出,則帶出了貝多芬作品具生命力的一面,沉厚的一面也似乎放輕了。 ■文:鄭政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