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倫奧跳水女子雙人3米板決賽中,中國選手吳敏霞與何姿奪冠。 新華社
狸美美
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中國代表隊了。當吳敏霞與何姿以絕對優勢輕鬆奪取倫敦奧運會女子三米板跳水金牌時,外媒以難以置信的口吻寫道:她們與第二名之間的分數差距比第二名與第六名之間還多。而當年僅十六歲的少女葉詩文在女子四百米混合泳最後五十米衝刺時,她游得比自己最好紀錄整整快了五秒,比男人還快,比世界紀錄還快,快得外媒不顧形象地直接逼問她是不是用了興奮劑。倫敦奧運一周,中國的強項更強,弱項不弱,連男子游泳都歷史性地折了桂,引得外國無比地羨慕與嫉妒,只好發動猛烈的「金牌機器論」攻擊,一時間,關於金牌與人性的PK大討論成為網民最關注的話題。
實事求是地講,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奧運規則確實不那麼一樣,不僅不一樣,而且複雜得多。一方面,中國的傳統一向是舉全國之力培養奧運冠軍,所有的運動員不僅是專業的,而且是從小就練起的,到奧運會上拿金牌不僅是他們的職業目標,甚至是他們活著的意義。而國外的奧運選手大多是業餘的,他們在比完賽後會馬上變回公務員、廚師、理髮師、地產經紀……奧運金牌對他們來說,只是生活美好的附加品。
另一方面,奧運冠軍的「錢途」是燦爛的,這也是最引人搏命的地方之一。但在人才濟濟的中國,選擇做職業運動員,風險也同樣巨大。練出來的就那麼幾個,練不出來的是大多數。就算練出來了,後面的娃娃分分鐘就趕上你取代你,瑞典乒壇老將瓦爾德內爾能參加五屆奧運會,但在這二十年裡,中國的乒壇已不知道換了多少茬。
最後,奧運這件事從來就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事,在中國的體制下,它牽扯著枝枝蔓蔓的各方利益,運動員只不過是最後的一環。
所以,一個中國奧運選手眼中的奧運和其他國家的選手是不一樣的,他的參賽成本更加高昂,中國運動員的金牌裡,包含了太多別的東西,這是別國運動員所不能承受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