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臨近「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諮詢期結束,再度衍生產權保育以至土地利益等爭議。立法會漁農界候選人何俊賢說,新發展計劃列明37公頃的自然生態公園用地,將會開放申請作農業用地,但無清楚交代是否全數推出市場,擔心地產商統一收地,會嚴重影響全面的土地規劃。他認為政府應積極開發荒廢用地、研究新型耕作,特別是推動結合減炭的生態農莊,讓港人認識「香港綠洲」。同界別另一候選人陳美德批評,政府土地發展從無預留土地耕種,要求盡快「拆牆鬆綁」,釋放佔地龐大的郊野公園用地。
促平衡漁農與環保政策
何俊賢及陳美德昨日接受電台訪問,大談漁農業萎縮問題。何俊賢強調,漁農界關注新界東北發展,但保育不單止是土地發展,更涉及候鳥問題,促請當局平衡漁農及環保政策,為行業重新定位。他以雞農發展為例,指出銷售渠道及農地規劃等問題:「現時養殖業集中在西北及西面,倘雞農力求發展想搬場,卻無法符合當前的土地政策,在2006年後從事雞農行業,並從無接獲賠償,期望政府就農地重新定義。」
陳美德是土生土長的漁民,他指出,早在70年代初漁民擁有幾萬艘船,並將大量魚獲賣至內地,但漁業發展不斷轉變,加上人口、房屋、教育政策,漁民上岸後更是人手縮減,行業逐步萎縮,目前只剩餘「四大漁港」及幾千艘船。針對農地荒廢或不足,陳美德強調,大埔吐露港的填海發展,部分捕魚地方發展成科學園用地,認為政府規劃發展要清楚考慮經濟效益,並「拆牆鬆綁」釋放佔地龐大的郊野土地。
陳美德倡港版馬爾代夫
針對業界的可持續發展,陳美德提出把香港打造成「港版馬爾代夫」,坦言香港西貢以至東平洲等地方,同樣有魚、有珊瑚、有海灘,政府投放資源及放寬政策,將漁農業結合旅遊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