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王曉雪)今年7月內地CPI漲幅降至1.8%創30個月新低,可內地民眾對百物騰貴的抱怨有增無減;不但如此,即使上半年各地工資增長大幅跑贏了CPI,內地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卻是不爭事實。經濟學家指出,當下衣食住行的主要商品的絕對價格均正處在歷史較高水平上,CPI漲幅的回落只是顯示漲價的速度在放緩而已,而從長期來看,低成本發展原則、高稅負及過低的出口價格都為內地低工資、高物價格局帶來的生活成本高企提供了存在的基礎。
CPI雖降 絕對價不跌反漲
之所以形成「物價錯覺」,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易憲容表示,雖然CPI下行至2%以內,但只要CPI為正,物價都處在上漲狀態。7月CPI同比上漲1.8%,環比上漲0.1%,同比為正,意味著現在的價格與去年7月相比仍在上漲;環比為正,意味著7月價格與上月比仍在上漲。「物價仍在漲,只是漲的速度放慢而已。物價的絕對水平處於歷史高位,雖然漲幅小了,人們感覺物價很貴。」
其次,CPI統計的是八類商品和服務,雖然諸如家電、汽車等商品的價格跌了,但食品價格仍然處於上漲水平,所以民眾感覺菜價肉價還是很貴。
低價出口 國內價中含稅高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高培勇指出,當前內地稅收收入70%以上是間接稅,而間接稅作為價格的構成因素,通常可以直接嵌入商品售價之中。不僅使得稅收與物價之間處於高度關聯狀態,也確有推高物價之嫌。特別是生活必需品等商品中含稅過高,事實上成為由廣大消費者負擔的大眾稅。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宏觀組李萌引述數據稱,內地商品價格中含稅比例是美國的4.17倍、日本的3.76倍、歐盟15國的2.33倍。
李萌指出,生活成本高反映了「低工資、高物價」的格局。目前內地工資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通過低成本優勢拉動經濟增長的長期結果。李萌認為,要緩解生活成本壓力大的問題,政府首先要「穩物價」,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過為企業減免稅負等措施促進企業提高工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