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兩年前,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先生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痛批「大陸景點觀光費用非常高」,引發官方和輿論的高度關注。他以低收費甚至不收費的台灣景區為對比,指寺廟等歷史景點和黃山、張家界、九寨溝等自然景區,要麼是老祖先留下的,要麼是自然創造的景色,是中華兒女共同享有的,不應收取高額門票。
兩年過去了,雖然社會批評聲不絕於耳,但內地景區依然未走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及逢節必漲的「門票經濟」怪圈。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近半5A景區門票價格超過百元(人民幣,下同),有的甚至超過200元。
對於遏制景區票價過快增長,有關部門不可謂不重視,國家發改委就專門規定景區票價3年的調整期,但事實上,正是「三年禁期」造成了景區票價「三年必漲」:每到「解禁年」,各景區都迫不及待準備調價,從而導致新一輪的票價「報復式增長」。
市場經濟下,遏制景區盲目跟風漲價,單靠行政禁令恐難奏效,有關部門應當從景區的公共資源屬性、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科學規劃、多管齊下。
首先,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歷史文化遺產,都屬於公共資源,因此對於公共資源的利用,應當進一步加大公共投入;其次,改變部分景點旅遊模式、旅遊產品結構單一的現狀,發展和旅遊密切相關的周邊服務產業,推動「門票經濟」向「旅遊經濟」轉變;此外,有必要實行嚴格的景區價格聽證制度,特別是推行有些專家建議的「異地聽證」機制,從而避免「本地人聽證,外地人埋單」的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