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科研大致分為兩類: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前者是內功、後者為招式,兩者缺一不可。張明傑從事基礎研究多年,批評香港對此不夠重視:「常有人認為,如果我用50萬就可以把外面的基研成果買回來,又何必花100萬自行研究?」他直言這是非常危險的想法,長遠有損香港未來競爭力。
基研過程育人才
基礎研究著重概念、理論的建設,是後續研究的根基。張明傑不諱言,這完全是花錢的項目,但他並不認為這是浪費,而是一項長遠投資:「基研成果、設備可以買回來,卻買不到基研過程中培育出來的人才。」在基礎研究過程中,研究員參與構思、策劃、操作實驗等部分,在一些根本的問題鑽研,其實同時在修煉內功、孕育創意泉源。假若香港沒有足夠「有內功」的科研創意人才,社會創意文化及風氣亦難以養成,張明傑嘆道:「這個環境,香港沒可能擁有自己的喬布斯和比爾.蓋茲。」
喜獲跟進無白費
訪問中段,張明傑像突然想起要事,打開電腦向記者開心表示:「今天上網,發現多倫多一所研究機構剛發表論文,研製出有助治療中風的藥物。」那個研究的基礎理論,正是張明傑多年前發表、關於腦部蛋白分子運作機理的研究,該研究更獲得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他回憶指,「當年我們完成了理論就終止研究,因為學校沒有足夠的資源、配套作支援,如醫學院設備和人才,協助臨床試驗」。旁人眼看,多少帶點「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不值,張明傑卻淡然笑道:「這倒是證明了基礎研究真的很有用。雖然我們不能親自跟進下去,但我常有一個信念:努力是不會白費的,因為總會有其他人,會好好利用這個成果研究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