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港青失業率
時期 失業率
2003年首季 14.5%
2004年首季 12.5%
2005年首季 10%
2006年首季 11%
2007年首季 8%
2008年首季 7%
資料二:2007年各地失業率
地方 整體失業率(a) 青少年失業率(b) 比例a:b
美國 4.6 15.7 1:3.4
韓國 3.3 8.8 1:2.7
台灣 3.9 10.6 1:2.7
英國 5.5 14.4 1:2.6
香港 4.0 9.0 1:2.3
澳洲 4.4 9.3 1:2.1
日本 3.8 7.7 1:2.0
資料三:港青自評競爭力不高
有香港青年團體於2010年6月24日至7月8日進行一項有關個人競爭力的調查,以電話隨機抽樣方式,成功訪問全港519名年齡介乎15歲至34歲青年。調查邀請受訪者就數項有關競爭力的個人表現作出評分,受訪者認為個人競爭力的平均分為6.17分(以10分為滿分)。
資料四:調查指僱主欲減聘青年
法定最低工資實施後1個月,有學校以問卷訪問100間不同行業公司的僱主。結果顯示,55%僱主表示因最低工資而提高對求職者的工作經驗要求;42%僱主稱提高對求職者的職業技能要求;29%僱主則說會提高對求職者的專業證書要求。結果又顯示,12%受訪僱主表示,減低聘用20歲至24歲青少年的意慾;24%僱主減低聘用15歲至19歲青少年的意慾。
資料五:近半受訪港青願北上就業
為了解香港青少年北上升學和就業的意向,有青年商會在今年7月向全港逾40間中學及教育、商業等機構,透過社交網站等途徑成功收回1,087份有效問卷,受訪者包括中學生、專上學生及碩士,年齡介乎14歲至30歲。調查發現,超過八成人表示認識祖國十分重要;但只有近半受訪者有意前往內地升學或就業,逾九成人承認自己對國情認識不足。
資料六:「宅青」不合群難搵工
有本港大學研究本港青少年的生活、價值觀和競爭力等範疇的發展,訪問約5,200名15歲至24歲青少年。結果發現,在雙失(失業、失學)青年中,超過半數有中五程度,更有兩成人考獲大學學位。調查又發現,近四成半年輕人找工作會以興趣為先;而在激烈競爭下,他們的可選工種越來越少,影響就業以致失業人數上升。調查又發現,受訪者的閒暇活動主要是上網及看電視等,甚少參與群體活動,導致社交能力下降,削弱求職能力。
資料七:勞處助畢業生尋出路
香港勞工處今年特別推出「就業GO高Goal」計劃,舉辦多場招聘會,協助今年新舊制兩批畢業生掌握最新的就業資訊、計劃未來事業路。
資料八:新毅進助新制生升呢
「展翅青見計劃」透過勞工處、僱主和培訓機構的合作,為15歲至24歲、學歷在副學位或以下的離校青少年,提供全面求職平台,配合一站式和多元化的職前和在職培訓,幫助青少年認識自我和職業志向,豐富他們的工作技能及經驗,以提升就業競爭力。
另外,港府於2000年10月推出「毅進計劃」,為舊學制下的中五離校生和成年學員提供更多持續進修的機會。教育局又於今年推出新的毅進文憑課程,在2012/13學年起為中六離校生和成年學員提供另一種學習途徑。學員修畢新毅進文憑課程的學歷水平,相當於香港中學文憑試5科(包括中國語文和英國語文)第二級程度。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一,試描述本港青少年於2003年至2008年的失業特徵。
2. 根據資料二,比較香港與其他地方的青少年失業情況。
3. 參考資料三至資料六,從社會與個人兩方面解釋你在題1發現的青少年失業特徵。
4. 有人說:「港府對青少年支援不足,以致其失業率高企。」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有關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答案:
1. 本港青少年的失業率特徵如下:
•2003年至2008年間,整體青少年失業率顯著下降,由2003年的14.5%,下降至2008年的約7%。
2. 香港青少年的失業率與其他地方比較屬於偏低水平。香港的整體失業率與青少年失業率的比率為1:2.3,低過美國、英國、台灣、韓國等地方。
3. 同學回答此題必須根據題目要求緊扣題1所提出的青少年失業特徵而作出解釋:
【社會方面】
•經濟改善:自2003年沙士後,本港經濟從谷底反彈,工作崗位日增,故題1的青少年失業率持續回落。
• 職位競爭激烈:青年學歷普遍提高,資料六指出在雙失青年中,超過半數有中五程度,兩成人有大學學位,這種情況令不少低學歷青少年更難找工作。
• 政策影響:資料四指出,最低工資實施令僱主提高對求職者的工作經驗要求,不少初出茅廬的青少年相形見拙,尤以15歲至19歲者更難受聘。
【個人方面】
• 自信不足:資料三可見,青少年對自我競爭力的平均得分僅為6.17分,反映青少年認為自己未能勝任工作,影響就業機會。
• 欠跨地域視野:海內外的商機處處,不少僱主皆要求應徵者具備跨地域的知識及視野;但資料五反映逾九成人承認自己對國情認識不足,僅近半受訪者有意北上升學或就業。
• 找工不切實際:資料六的調查指,近四成半年輕人找工作以興趣為先,在激烈競爭下,可選工種更少,影響就業。
• 時間管理欠佳:本港青少年的閒暇活動主要是上網、看電視等個人活動,不僅未有提升競爭力,更令社交能力下降,削弱求職能力。
4. 同學在回答問題前,宜先辨清青少年失業的成因,然後才審視政府的支援是否足夠。由於提問詞為「多大程度上」,故無論同意與否,皆須論述正反觀點,指出政府支援對青少年失業問題具一定成效或不足之處。
【同意觀點】
• 政府提供的招聘會等均未能針對青少年的經驗問題而對症下藥。
• 政府或私人機構開辦的課程昂貴,令無收入的青少年無力承擔。
• 政府為本港青少年開辦的課程認受性低,未有助於他們就業。
【不同意觀點】
• 政府對青少年已有足夠支援,如「展翅青見計劃」及新毅進課程,為他們提供進修資助,鼓勵提升競爭力。
• 青少年失業乃全球性問題,也受制於經濟環境,非港府有能力解決。
• 個人因素是青少年失業的一大重要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