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手機應用程式令生活更方便。圖為香港社會福利署推出長者咭手機應用程式。 資料圖片
請先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七成六港人無手機不能活
有市場資訊公司於2010年4月至6月期間,成功訪問亞洲11個國家及地區、逾1.2萬名年齡介乎8歲至24歲青少年,了解他們的媒體使用習慣,當中超過900人為本港青少年。調查發現,港青擁有手機比率為11個受訪地區中最高,平均有87%,較亞洲其他地區青年擁有手機的平均比率64%高出逾20個百分比。
另有調查發現,七成六受訪港人表示,手機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電子產品,沒有手機會「不能活」(unable to live)。有專家表示,這種症狀被稱為「手機依賴症」,是兩岸三地的常見都市病。
資料二:「鴨舌」溝通方便 遊戲新穎
有社工分析青少年熱愛智能手機的原因有二:溝通和玩樂。首先,現時不少手機應用程式(apps)具備社交通訊功能(如facebook、WhatsApp、MSN等),由於不會按量收費,故迅速成為年輕人與朋輩溝通的重要工具。此外,手機遊戲程式日新月異,容易令年輕人沉迷。
資料三:電玩如毒品 兒童易上癮
科技越來越發達,家長喜愛用電子產品安撫子女。英國心理學家Aric Sigman指出,大腦對電子遊戲的反應與毒品及酒精無異,兒童容易對電子產品「上癮」。兒童過分沉迷使用電子產品,直接令他們減少運動及與親友對話的時間,令其未能進行正常社交活動,影響心理發展;同時,也因缺少運動影響體骼發展,甚至出現睡眠障礙(Somnipathy)。
資料四:電玩損學習專注力
有專家說,手機或電子產品只是單向的資訊接收,長時間接觸令兒童不會動腦筋或如文字般有想像空間。此外,電子程式會以震撼的畫面設計或分數獎賞來吸引人,若兒童習慣這些連續不斷的官能刺激,日後上學時會容易覺得課堂和老師的講解沉悶,難以專心學習。
家長普遍都意識到電子產品對子女的不良後果。有調查指,65%受訪家長認為電子產品已影響子女的學習專注力,更有75%受訪者指出,子女對非電子產品的活動如繪畫和鋼琴等,難以專注超過30分鐘。
資料五:長期沉迷電玩患「isick」
有英國醫生接受英國《每日郵報》訪問時指出,如果連續幾小時都稍微低頭盯著手機電子螢幕,可能會造成頸部肌肉繃緊及變短,導致下巴下垂。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衍生「isick」。曾有一名10歲男童每日玩iPad4小時,終致頸椎受損,頸部疼痛,需要接受頸椎矯正治療。使用電子產品時會垂下頭,頸和手臂長時間維持一個相同的姿勢,只是不停地移動手指,令頸部肌肉長期受壓和血液循環減慢,終致手部麻痺、無力及疼痛。
資料六:港青呻成人「不了解我」
有香港兒童機構進行一項調查,訪問近900名年齡介乎12歲至19歲的青少年,就成年人在36項表現進行評分。結果顯示,青少年普遍認為成年人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物質環境,如安全居住環境及優質教育等,但不了解其想法。5項評分最低的項目依次為「了解青年人的想法」、「滅貧工作」、「防止青少年飲酒」、「協助青年人處理抑鬱及焦慮」及「明白青年人對性的觀念」。
資料七:父母多罵少讚要求高
聯合國兒童基金委員會早前進行一項「親子情緒虐待調查」,於2011年4月至5月訪問438名育有6歲至15歲子女的家長,以及503名就讀小五至中三的學生。結果顯示,逾三成父母承認每周責罵子女多過5次,不足一成父母每周讚賞多過5次,反映不少父母多責罵、少讚賞。有社工分析說,不少父母對子女要求過高,又因工作繁忙而減少與子女的相處時間,故對子女了解不足,一遇不滿便衝口而出。
資料八:親子關係講求互諒
有資深駐校社工指,兒童進入青春期後,傾向自我中心,缺乏聆聽意見的耐心。她認為,父母一方面需要多了解子女的世界和想法,但作為子女也應學會體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父母,這樣才能改善親子關係。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一和資料二,你認為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機的原因為何?
2. 參考資料三至資料五並就你所知,分析沉迷智能手機對青少年造成哪些影響。
3. 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智能手機的出現是導致青少年與父母減少溝通的主因」?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答案:
1. 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機的原因如下:
. 利用應用程式與朋輩溝通
. 遊戲程式吸引
2. 沉迷使用手智能機對青少年的影響如下:
a. 生理發育
. 容易患上「isick」,症狀包括頸椎受損、下巴下垂,影響身體發展。
b. 學習能力
. 智能手機或電子產品令青少年單向接收資訊,最終影響他們的學習專注力。
c. 人際關係
. 沉迷智能手機等電玩產品會直接令青少年減少與親友的對話時間,令他們未能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
. 青少年與家人相處時仍沉醉於電玩產品,影響與家人的關係。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3. 若同學在很少程度上同意有關說法,參考答案如下:
. 青少年普遍認為成年人不了解他們的想法,這種「代溝」令他們不願與父母溝通。
. 父母對子女經常採取封閉式溝通(如責備、嘮叨等),導致青少年避免與父母交流。
. 雙職父母因工作繁忙而減少與子女相處的時間。
. 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後,較自我中心,缺乏聆聽耐性。
.不過,智能手機日漸普及,導致青少年因外在誘因而更不願與父母溝通。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延伸閱讀:
1. 「青少年的數碼網絡聯繫」調查,香港青年協會,2008-12-19 http://yrc.hkfyg.org.hk/chi/p175.html
2. 《87%港青少年擁手機冠亞洲》,中國評論新聞網, 2010-08-03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0/1/2/101401211.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401211
3. 《科學生活:青少年為何如此迷戀手機?》,2008-01-23 http://www.gov.cn/fwxx/kp/2008-01/23/content_866084.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