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錦燕)「惡菌兵團」來勢洶洶,近年來本港發現多宗抗藥性強的細菌感染個案,以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為例,今年以來已有12宗感染個案,已較去年全年激增3倍,「惡菌」變得更多更「惡」。衛生防護中心細菌耐藥性衛生防護項目主任何栢良指出,大部分患者都曾在內地進行醫療美容或其他移植手術,相信感染個案與醫療旅遊有關。他批評現時抗菌惡菌的快速測試未達國際水平,建議醫管局增撥資源,引入相關測試,加快治療。
多種細菌包括膿腫分枝桿菌、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近年抗藥性增強,多種抗生素都難以醫治,導致治療更困難。如淋病,以前可以用口服抗生素,現在要轉用針藥。
NDM-1個案激增 70%源自內地
衛生防護中心指近期本港發現多宗抗藥性強的細菌感染,當中以被稱為「末日惡菌」的NDM-1細菌的爆發力最強。NDM-1細菌主要存在於大腸桿菌中,帶菌者並無症狀,但當免疫力轉差時,就會受襲擊;該種細菌對多種抗生素呈抗藥性,感染者有死亡風險。全球首於2008年在一名曾到過印度的瑞典病人身上找到該菌,自此在全球各地傳播。
本港首宗個案發生在2009年,其後的2010年及2011年各有1宗及3宗。自今年以來,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感染個案突然激增,截至本月5日已經發現12宗感染個案,數字比去年激增3倍。何栢良表示,感染個案當中有70%感染源頭來自內地,相信與近期多人往內地求醫有關。
超級抗生素也難治 用量加重
本港「惡菌」除散播速度快,其生存能力亦愈來愈強。何栢良指出,據醫管局統計,每年約有3000個至5000個感染「鮑氏不動桿菌」的個案,而原本用來殺滅該菌的超級抗生素「多黏菌素」,隨該菌品種變「惡」,需加強三四倍的用量。
何栢良認為,能否快速化驗出細菌的種類,對醫生確診患者病症及定下處方配藥,會有關鍵作用。他批評醫管局檢驗細菌種類的機器殘舊,他指現時化驗儀器至少需要2日,才能檢驗出細菌種類,但若引入快速測試的檢驗儀器則可在1小時內得出結果。現時全港僅有一部該儀器,由衛生署外借予瑪麗醫院的快速測試儀器,欠缺效率。他建議當局增加器材及公布更多有關數字,針對「惡菌」採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