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愈來愈多跨境學童與雙非學童湧港上學,除造成北區學校學位競爭更激烈之外,如何幫助已入學、已習慣內地教學模式的學童融入本地學制及校園,同樣值得關注。為支援他們的學習,有北區小學便實行「小老師計劃」、分組上課及補課等措施,焦點提升學生繁體字、英語及廣東話的能力。
師兄增溝通練廣東話
上水惠州公立學校在自行收生階段共收到287份申請,其中跨境學童便佔約四成,較去年上升一成;該校校長陳紹鴻表示,現時全校有大約三成學生是跨境學童,部分人在繁體字、英語及廣東話方面表現稍遜。因此推出小老師計劃,由高年級的學生擔任「小老師」,利用小休和午飯時間與新生加強溝通。又推出小組學習,編排約10個能力稍弱的學生一同學習,由專責老師負責教學,提升學習效果。
同位於北區、取錄不少跨境童的鳳溪第一小學,校長廖子良表示,針對英語表現遜色的學生,學校特別推出英語基礎課程,而課後也有不同的補習班,符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就部分學生連廣東話也未能聽明白,校方也會要求老師特別注意,提供更佳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