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在「香港經濟峰會2013」上,談到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3個方針有關財富創造和財富再分配的問題時,坦言香港社會越來越關注貧富懸殊這個話題,有一些比較極端和偏激的意見,質疑香港是否應該繼續發展經濟,他認為,在討論這問題時,不能忽略做大經濟這個「餅」以創造財富,確保政府有足夠資源扶貧、改善民生,否則最終只會因財富再分配而掏空庫房。
同創富勝減貧富差距
曾俊華昨日在「香港經濟峰會2013」致辭時,談到1990年11月22日,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在離開首相一職前最後一次出席下議院會議,就在野黨對她的政府提出的不信任動議,為政府辯護。當時,有在野黨議員指責她出任首相11年間,英國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她反駁指,11年來英國各個國民群組的收入都有所增加。她諷刺在野黨的建議是只要能夠令到貧富差距收窄、令富人收入減少,即使窮人更窮也在所不惜。她認為政府要做的,是協助人民創造財富,可能有些人得到多一點、有些少一點,但是令人人都更加富裕,比減少貧富差距更加重要。
他坦言,戴卓爾夫人在該次辯論中的發言,當然是把非常複雜的貧富問題高度地簡化,但他認為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收窄貧富懸殊,只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並不是政府經濟政策的終極目標;經濟政策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推動全面經濟發展,提供足夠有質素的就業機會,令所有市民都可以各展所長,並且透過適度的收入再分配,令各階層巿民都可以合理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堅尼系數實質無惡化
曾俊華又說,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顯示,以原來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由2001年的0.525增至2011年的0.537,香港的貧富差距似乎有擴大的趨勢,但倘計算除稅和福利轉移後的可動用收入,香港2011年的堅尼系數是0.475,過去10年大致維持平穩,顯示政府過去10年在改善民生方面不斷加大力度,經收入、福利轉移後,已經有效減低了住戶可動用收入不均的情況。
他續指,計算堅尼系數的方法很多,不同國家和地區採用不同的方法。一般國家的農業、製造業、服務業佔國家整體經濟比重較為平均,個別城市則可能傾重某一方面,像香港就主要傾重服務業,故國家與城市的堅尼系數是否可以比較,是值得商榷的。舉例來說,美國全國的堅尼系數遠低於美國國內個別大城市。
如果將香港的堅尼系數與同是金融中心的紐約市比較,以原來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兩城市大致相若。
同時,堅尼系數的計算也受到人口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影響。每年到香港家庭團聚的5萬多新來港人士的經濟能力相對較低,而人口老化更令沒有收入的長者家庭大量增加,因而拉低整體住戶的平均收入,收入差距自然會擴大。
認清因由扶貧更到位
曾俊華強調,隨著香港走向知識型經濟,勞動人口中高收入人士的比例會增加,進一步拉闊收入差距,這是所有國際大都會共同面對的情況,但他並不是要淡化香港面對貧富懸殊、收入差距的現象,而是認為大家應了解箇中現象,好使扶貧政策更加到位,公共資源用得更有效。特區政府會繼續加大財富再分配的力度,協助退休長者和低收入人士,「這是毋庸置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