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收到張紫伶的電郵,邀請我觀看「粵劇宗師白駒榮校長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紀念折子戲專場」。她說舉辦這個演出是她和母親白雪梅、姨母白雪紅及一眾外公生前的徒弟對外公白駒榮的一點心意,可惜那天晚上我已安排了約會,沒法參與盛會。我覺得白駒榮的後人為他舉辦紀念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他對粵曲的發展影響深遠。
白駒榮,一八九二年出生,一九七四年逝世。一九一一年,他時年十九歲,才在演天台班學戲。翌年,加入了民壽年班,擔任第二小生;不久,提為正印小生,並開始改藝名為白駒榮。後來曾先後加入漢天樂、華天樂、周豐年、人壽年等戲班,後來成為省港名班國豐年台柱,與小生聰、千里駒齊名,有「小生王」的美譽。
一九二一年,自廣州名伶朱次伯以平喉唱《寶玉哭靈》後,白駒榮與金山炳、靚榮、千里駒、靚次伯等人跟隨其後,成為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前驅。二十年代初期,白駒榮又發展了「四門頭二黃」(又名和尚腔和參禪腔)、「八字二黃」等的腔調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他更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優美清潤,自創「白派」的演唱方式。
一九四六年,當時年五十四歲的白駒榮因視神經萎縮雙目失明輟演。白駒榮在一九五四年回到廣州,出任廣州粵劇工作團團長。期間他克服雙目失明的障礙,刻苦鍛煉,依靠聽覺以及與同台演員的密切配合,終於重登舞台,繼續演出達十年之久。
談到白駒榮,不能不提及他灌錄的兩首南音《客途秋恨》及《男燒衣》。據聞他早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已把《客途秋恨》灌成唱片,一九五一年他再在捷利唱片旗下重錄,其後一九六二年在內地再翻唱,由中國唱片出版。至於男燒衣由捷利唱片於一九四七年出版。到一九六六年天聲唱片把兩者的捷利錄音收錄於同一張唱片內。不知是否因白駒榮本人失去了視力的緣故,加上歌聲淳厚,技巧了得,他在一九六二年灌錄的《客途秋恨》,聽來有如陳年佳釀,韻味無窮!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