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港豬肉、蔬菜等多從內地進口,自然易受「輸入型通脹」影響。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涂若奔)作為開放型經濟體,本港不單經濟表現容易受到外圍影響,物價亦與中美兩大經濟體息息相關,動輒引發「輸入型通脹」。美國於去年9月推出的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內地通脹於11月重回「2時代」,均令本港物價增添上漲壓力,多數分析人士預料全年居民消費指數(CPI)漲幅將在3%至4%之間。
財爺警告上行風險
「通脹猛於虎」,對於市民最關心的物價問題,「財爺」近日亦有談及,稱由於租金升幅仍然比較快,加上外圍方面環球商品、食品和資產價格在流動性過剩的環境下可能會較為波動,料去年整體消費物價通脹率為3.9%。雖然他未有預測今年具體數據,但亦強調「通脹的上行風險不容忽視」。
事實上,自QE3於去年9月推出後,本港的通脹預期就不斷升溫,尤以財金界專業人士為甚。澳洲會計師公會同年10月訪問211位來自財務、會計及商業專業人士,71.6%受訪者相信2013年香港的平均通脹水平將高於2012年,其中53.5%預計升幅4%或以上,主要是由於港元與美元實施聯繫匯率,港元難以通過升值來抵銷輸入性通脹,導致香港面對通脹的壓力較大。
交通銀行(3328)香港分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指出,QE對本港經濟影響不大,但會造成熱錢持續流入,令通脹壓力較為明顯,因為資金會選擇回報較高的投資,本港是現時可行的目的地之一。他並指出,近日流入的熱錢其實是由QE1和QE2引起,因為QE自推出直至通脹出現,通常需時2年至3年。
內地輸港食品添壓
另外,本港的豬肉、蔬菜等生活用品多從內地進口,因此也會受到內地物價的直接影響。去年10月中央公布的CPI同比漲幅降至1.7%,創下33個月以來的最低記錄,一度令市場預期通脹已受控,但11月數據又重回2%水平,再加上同年以來人民幣兌港元升值逾2%,「破八」只是時間問題,也令本港通脹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兼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現時港匯偏強,但未來一旦轉弱,從內地輸入的食物便相對昂貴,將令本港食品價格上升。他估計今年通脹率將在4%或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