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本港骨灰龕位供應緊張,一位難求,當局昨在立法會一個小組會議上表示,已在全港18區物色了24幅土地發展骨灰龕設施,未來將可提供數十萬龕位,料可滿足需求,當中以位於文錦渡的沙嶺墳場規模最大,可提供最少20萬個骨灰龕位,但由於工程龐大,要在2022年才可以投入服務。小組最終通過各財委會建議撥款6,600多萬元,為工程進行詳細設計及工地堪察。
說服區會支持 陳肇始認挑戰大
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昨召開會議,討論在新界北沙嶺墳場興建骨灰龕及火葬場。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陳肇始表示,當局早前已在全港18區物色24幅可供發展骨灰龕用地,現正進行全面研究及諮詢,並與區議會商討環境及交通等問題,她承認這是一個大挑戰,因為各區商討進度不一。24幅用地當中,以沙嶺墳場規模最大,可提供最少20萬個骨灰龕位,落成後首批龕位可在2022年啟用,當局亦已預留地方,在有需要時可增加骨灰龕位。
24地建數十萬龕位 黃鳳嫻料可滿足需求
食物及衛生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黃鳳嫻指出,本港目前每年火化宗數接近50,000宗,該24幅用地未來可提供數十萬骨灰龕位,加上私營龕位,預料可以滿足需求。
會上議員普遍表示支持,但批評沙嶺墳場的興建時間太長,緩不濟急,促加快工程進度。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韓志強表示,由於要進行環境評估等工作,工程進行前須平整數十公頃土地、興建隧道和高架橋等工程,故預計至2022年方可提供首批龕位,當局會盡量縮短建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