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承恩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通識科主任、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會長
編者按:本欄會一連兩集推出「淺論通識練習卷系列」,分析新練習卷在題目形式、提問字眼及議題概念等方面的轉變和特點,幫助應屆考生更好地迎接文憑試。
近期,不少老師與同學也在討論剛發表的通識科練習卷。與上年第一份練習卷比較,大家不難發現當中轉變。
首先,練習卷的總分減少:過往,卷一的總分為58分,而這次的總分為48分。
至於題目數量也有減少,過往卷一共有9題分題,現在則減少兩題,只有7題。
由此可見,從題目數量、總分要求來說,同學應有更多時間回應題目,更有把握答好問題。
題目列明角度數目
另一個轉變,未知同學有否用心留意,主要是跟答題要求有關。參考卷一的7題分題,當中有3題均明確要求同學以一定數量的角度來回答問題。如題目要求同學以「3個」方法、「3個」因素來回應提問。猶記起以前有同學曾問:「老師,究竟我應該用多少個角度來回應問題呢?」就此,若題目已提示同學應用多少個角度,這個問題已不再存在。
論點素質 判別表現高低
那麼,這會否也代表同學將更容易回應問題?始終,同學已知道應用多少個角度來回答,不再擔心因角度不足而影響分數。不過,細想真實情況,同學未必會更易應對。原因很簡單,既然所有考生已被規限以多少個角度回應提問,角度多寡已不再是判別同學表現的指標,而判別表現的焦點當然集中在論點的「素質」上,包括同學論述是否清晰、所提事例有否代表性、能否舉出具批判性思維的觀點等。
這可能會考起同學。尤其觀乎這幾年同學所學的通識科考評策略,很多時主要是學習如何以答題框架、公式去應對提問。如面對甚麼提問字眼,包括「解釋」、「說明」及「分析」等,同學應怎樣回答。又如就「多大程度同意」一類提問,同學應寫出多少個駁論才能答得更好。
無可否認,這些方法固然是好,能讓同學有一個清晰指標;不過,這種學習方法也有危機,易令同學「走火入魔」。舉例而言,若有人問:「前任特首曾蔭權及現任特首梁振英均被捲入誠信危機中,究竟你會如何對他們分別提出建議,以令公眾信服?試加以解釋。」若同學只將答題焦點放在「解釋」一詞,又想如何將背誦好的「誠信」概念照搬出來,還有關注「分別」一詞,將建議曾蔭權的論點數量與建議梁振英的論點數量對應。如此作答,最終,同學當然可順利回應題目;也有可能放錯焦點,未能就特定議題充分回應。要知道回應曾蔭權或回應梁振英,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情,並非簡單地將焦點集中在提問字眼、答題結構框架就能了事。
這正與答題「素質」相關,同學必須了解特定議題,並有針對性地作出回應。這次練習卷的問題正好給同學鍛煉機會,也可就此多請教老師。
逢星期一見報
預告:「淺析通識練習卷系列二之二」將於下周一(21/1)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