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擁擠的城市交通。資料圖片
吳小彬
車輪滾滾,車潮車海,我們中國也進入了汽車時代。
這個曾經改變了大半個世界的怪物,如今也在刷新著神州的版圖。因了汽車,城市向周圍急速擴張,高速公路伸展四面八方;因了汽車,城市裡修建了立交橋、高架路,馬路被拓寬了,好多的路邊建築拆除了。儘管如此,道路狀況似乎仍然不能保證汽車的暢行無阻,因為汽車數量增長的速度太快了。於是,一些城市只好對汽車限購、限行。所有這些,卻都無法消除交通擁堵、馬路經常成為停車場的事實。
「綠色交通」的口號曾風行一時。但最為輕便、環保的自行車,現在淪落到被輕蔑、被拋棄的地步;而行人,奉行著最健康的出行方式、也應該最被尊重的行人,每次過馬路簡直是在過「鬼門關」,尤其在早晚上下班交通高峰之時。
一個朋友告訴我,他每天上班途中,要步行經過二環路與城市主幹道交會的十字路口,日久天長,他雖然早就總結出一套經驗,但還是提心吊膽,精神高度緊張。如欲一次通過這個寬達五、六十米的路口,行人不能完全按綠燈指示再走,必須在二環路放行拐彎車輛時就開始走,這樣等到綠燈亮時,應該走過了一半路程,剩下的另一半路將好用綠燈通行的時間走過。如果你等到直行方向的綠燈亮起再走,由於這一時刻太短,你必會被二環路的汽車洪流堵在左、右快車道之間。
由於住所距單位不遠,每天上下班,我都以自行車代步。通過十字路口時,我必須小心翼翼,前後左右環顧,生怕不知什麼方向或時候殺出一輛機動車。他在由鋼鐵組成的汽車裡,我卻一單薄身軀,與它碰撞,吃虧的終歸是我。現在的信號燈設置太不合理,直行綠燈放行的時候,同時放行右轉彎的機動車,機動車車體龐大,一輛接著一輛,待它們過完,直行的紅燈亮了,只好再等。有時過一個路口,得等兩個綠燈。晚上,我有出來散步的習慣,有時挺晚的了,夜裡9點多了,可馬路上的汽車仍然不少,它們閃著大燈,疾速飛奔,我還得小心謹慎,前瞻後顧,即使是在斑馬線上,我也得讓著汽車,它們揚塵而去了,我才敢走路。每次通過路口之後,我都會長出一口氣,心情也隨之放鬆下來。直到前幾天,我忽然覺悟,這難道是應該的嗎?作為行人,我為什麼不能自然而然、心平氣和地過馬路?為什麼要像現在躲鬼一樣躲著汽車、慌慌張張地行走?我的路權在哪裡?我的尊嚴又在哪裡?為什麼這城市道路及其設施的規劃、修建包括紅綠信號燈的設置,都要以汽車為本位?都首先考慮汽車的暢通無阻?僅僅在五、六年前,還不是這樣呀,那時行人過馬路,輕輕鬆鬆就過去了。為什麼城市發展了,現代化水平提升了,樓高了,路寬了,遠遠望去,許多地方越來越漂亮了,可行人過馬路這樣一件簡單的小事卻越來越困難了呢?
在網上,也有不少人抱怨,車太多了,城市裡到處修路,還是不夠用,行人即使在享有優先通過權的斑馬線上,也得讓著汽車,從沒有見過一輛汽車在斑馬線前停車禮讓行人。這是一個汽車路權大於行人路權的時代,是一個汽車盛氣凌人的時代。
汽車如此風光的背後,可以看出一些地方政府的身影。汽車業在這些地方被當成支柱產業,因為汽車可以拉動幾十個相關行業的發展。在對GDP的膜拜和追求中,汽車是一個優秀的排頭兵。有了這樣的發展戰略,規劃城市建設和改造時,是否有利於汽車業的發展,才被置於優先考慮的地位,城市道路的開闢、維修與公共設施的建造,方以有利於汽車通行為宗旨。汽車的四通八達,暢行無阻,被看作城市管理水平乃至文明進步的標誌,是大都市形象和現代化水準的代表。為此,馬路拓寬了,立交橋修建了,高架路凌空飛越,一些道路成了汽車專用道,路邊原有的商店、飯館和其它建築統統拆除,哪怕這會造成財政負擔並使十幾萬人失業也在所不惜。如果這還不夠,就取締自行車道,讓騎自行車的人到便道上去和行人擠著,也要騰出空間和道路,供汽車通行。
全社會和整個城市這樣寵著、供著,才讓有些汽車車主很有優越感。一坐進車裡,一發動汽車,手一搭上方向盤,整座城市就在腳下了,所有的非機動車和行人都該給他讓路,誰要是擋了他的路,或妨礙了他的疾駛,他就非常不滿,大聲鳴笛,甚至搖下車窗叫罵。近年來,不少車主都染上了「路怒症」,心煩、易怒、暴躁,是這種病症的主要表現。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隨機選取的900名司機中,35%的人稱自己屬於「路怒族」。
當然,事情的另一面是,有些行人或騎電動車、自行車的人,不遵守交通規則,亂闖紅燈,造成交通混亂或擁堵。筆者經常看到,在一些十字路口,當南北方向是綠燈放行的時候,東西方向總有不少騎車者和行人越過停車線,站在慢車道上,造成南北方向交通不暢。每每當紅燈亮起,南北方向的車輛還沒走完,而這時東西方向放行的車輛又開過來了,這些車輛便與南北方向的剩餘車輛在路口攪在一起,亂成一團。有時汽車車主大罵行人擋路,有時行人又嫌汽車搶行,怒目相向。
城市交通的擁擠和混亂,在內地稍大一些的城市裡普遍存在,有人說這是由於城市人口過於密集所致。但為什麼國外的城市就不是這樣呢?不要說歐美國家的城市了,即使在泰國曼谷,也沒有我們這裡司空見慣的人車搶行。曼谷人口近千萬,居民家家都有小轎車,幾乎人人都會開車,可誰都知道,人與車相會,必須保證行人安全,並讓人先行,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在曼谷的街頭,你絕對看不到汽車與行人搶行的事情,也聽不到汽車鳴笛聲,更見不到機動車氣勢洶洶、行人被嚇得匆忙躲閃的情形。
如此看來,問題的關鍵還在於我們自己,在於我們的觀念、政策出發點和文明素養。對於執掌決策權的人來說,應該有一番深刻的反思,應該盡快確立有人文色彩的、人性化的發展觀,經濟增長、城市管理、道路交通都要以人為本位,而不是以物利為首要、以汽車為本位。應該認識到,行人為城市的環境保護、交通順暢作出的貢獻最大,行人是最該被尊重的,行人的安全和路權最重要。讓行人走得安全,走得舒心,這才體現出城市管理者的水平,這才是城市文明化的標誌。目前的汽車崇拜和一切給汽車讓路的城市交通戰略,必須改變了。同時,要教育汽車駕駛者,人在物之上,人比車重要,應該禮讓行人,不可與行人搶行,更不能向行人亂發脾氣,「路怒症」只能說明患者自己的文明素養差。當然,行人以及騎非機動車的人,應該遵守交通規則,不要闖紅燈,不要越線停車,這也是一個現代人規則意識和文明素養的體現。
筆者相信,以上提議如能落實,我們的城市交通狀況必然大有改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