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籌備數月的兩種叢書終於面世。既未過農曆新年,亦未過立春,都算是壬辰年之內的成果。第一種名為《金庸學研究叢書》。身為主編,當然要寫個簡短的總序,其文曰:
『海寧查良鏞先生,學成後長期旅居香港,將名中的「鏞」字一拆為二,作為發表武俠小說時用的筆名。金庸小說讀者數以億計,毫無疑問,金庸定必名列二十世紀中國文壇偉大小說家之一。
金庸武俠小說,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葉面世以後,風行海內外。凡有華人聚居處,必有人讀金庸小說,實不遜於宋代著名詞家柳永的「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金庸武俠小說博大精深、包羅萬象,陳世驤先生評為:「意境有而復能深且高大,則惟須讀者自身之才學修養,始能隨而見之。」足見金庸小說之佳妙,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本叢書秉承心一堂「弘揚傳統、繼往開來」的一貫宗旨,誠邀海內外精研「金庸學」的專家學者,刊行其一家之言的心得。俾能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這一支異軍,發揚光大,引領年輕讀者進入金庸小說世界的寶山中尋幽探勝,獲開卷之益,享讀書之樂。』
陳世驤先生筆下含蓄,絃外之音恐怕是在說:「你以為金庸小說水平低,只是你才學修養未夠。」
首先登場是王怡仁大夫的《彩筆金庸改射鵰》。這部著作可謂「廿一世紀金學研究獨領風騷之作」,亦是「金庸學研究者必備參考工具專書」。王大夫是家庭醫學科醫師,這個專科在香港不受重視,卻是為社會總體健康把守第一道關的大將,提升全民生活質素、減低社會醫療開支都要靠他們。
這部《彩筆金庸改射鵰》有甚麼特色?第一,是世上第一部精細比較三版金庸小說異同,以及作者改寫技巧的研究專著,於是能夠「精心剖析射鵰神鵰兩朝過渡安排」。第二,是文學研究正宗手法的成果,包括一字一句的細閱和比較,是一步一腳印的扎實治學功夫。
「金學研究」由倪匡先生在八十年代揭開序幕,他以不翻閱原書一氣呵成實稿而感到自豪。這個研究形式有可能因當事人記憶不準確而出錯,我預期踏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類似隨想式的學風將要在金庸學的領域裡淡出式微。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建基於嚴格論證,而且對小說內容爛熟而得出的結論。但是很奇怪,走這樣路線的先驅,卻是我們這些原本學理科的人。
王大夫既以如此大毅力比較三版金庸小說,當然不單止「左眼舊《射鵰》,右眼新《射鵰》」,聰明的讀者當然會想得到王大夫還會「左眼舊《神鵰》,右眼新《神鵰》」。過了農曆年,《金庸妙手改神鵰》會面世。王大夫先以慧眼看三版金庸,然後以白天用來為人治病的妙手著述,正好為金庸學寫下新的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