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振隆 香港通識教育會會長、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是中學文憑試必修科之一。當然,這是否人人喜愛的科目則不得而知,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則會獲得在知識層面外的更多東西。
部分高中生在最初接觸通識科時都會「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當中原因甚多,如六大單元範圍涵蓋從個人以至世界,見多識廣,但無從下筆等。不少學生往往因而被嚇怕。但隨著知識的累積、答題能力的提高,這些問題
都會迎刃而解。
不能立解難題 猶疑不已
許多學生從小學至初中,從初中到高中,都經歷這樣的階段:每遇問題,立刻在腦海中搜尋答案,若無絕對答案,便停下來,猶疑自己是否遇上大難題。通識作答方法是先確定立場:「同意」、「不同意」、「部分同意」或「部分不同意」,然後提出論據,最後作出結論。久而久之,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都可派上用場。
絕無非黑即白 正中有反
世事沒有絕對的對,也無絕對的錯。很多時候面對一道難題,絕沒有非黑即白的道理。全對的背後,往往有不對的原因;而全錯的背後,也會有正確的理由。如青少年跟隨潮流補習,學生可得到補習的成果─成績有進;但同時也反映學校教學是否不足以讓學生掌握所學,而要求諸補習。因此,正面的事情背後有反面,反之亦然。通識答題有助學生練習多角度思考。
有學生問:考慮問題時要從不同角度著眼,那麼不是變得模棱兩可嗎?這種想法也是合理。但通識科希望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找出不同理據,正反兼備,再從中找平衡,回應立場,令答案更有理據,由此體驗解決問題沒有絕對答案,只能靠衡量利害損益作決定。總括而言,3年的高中通識科學習拓闊學生眼界,增長知識;但最寶貴的是通過答題,磨練思考的敏銳性和全面性。因此,3年下來,掌握思考問題能力必定比知識更多。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