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正在著力於解決深層次矛盾的香港,還是處於改革攻堅階段的內地,或許可以回看一下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思想家、經濟學家顧準的學術成就、探索歷程與人格豐碑。
當中國經濟在計劃時代中艱難前行時,顧準第一個發出了走向商品、走向市場的號角。這在當時是離經叛道,但卻為後來的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石。精通外語的他,翻譯了大量學術著作, 也寫下了不少自己對現實家國的思考與探知。《希臘城邦制度》、《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都成為後來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工具。
民主與科學的關係,在顧準《科學與民主》一文中有著較為詳盡的論述。關於民主,他不盲從、膜拜民主的話語和概念。他認為,民主必須建立在科學、啟蒙的基礎上,必須是一套完整和均衡的制度設計。他將制度的民主化視為政治體制生命力的延續與精髓。因而,在顧準的民主思想框架中,制度設計是以科學化的理論與思維構成的,民主的政治現實必需建立在科學的普及與了解上。這裡的「科學」,是民主化制度本身所具備的民眾素養——啟蒙。惟有啟蒙才能帶來科學化的制度設計,才能帶來包容。顧準的探索,打破了民主的崇拜,從而顛覆了一直以來將「民主救亡」視為近現代中國歷史主軸的歷史話語模式。故而,顧準的《科學與民主》,實質上是在探討啟蒙與救亡、革命與人道的關係。在顧準所處的時代中,民主與科學的位置排序裡,民主往往優先於科學。但顧準就民主與科學的關係得出過自己的結論:惟有立足於科學精神之上的民主才是一種可靠的民主。
顧準的思想價值,不僅僅是對自身時代的理性解構,更是超越歷史與未來的文化反思。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與認識,提出了一套面對歷史遺產,進行拆解的方法和觀念;他對意識形態與現實對應所形成的理論概念、內涵甚至價值的反省,構成了後來學界對「民主」、「自由」等名詞進行再定義、再討論的基礎。以顧準的「沒有什麼終極目的,有的只是進步」一語作為概括,便是對其思想的一種傳承與深化——與其局限在不同的理念、詞彙爭議中,不如去具體地解決實際問題,畢竟,「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科學不是無休止的爭論,不是唯我獨尊的理念化身,而是真誠的傾聽與對話,是對不同利益訴求群體的整合與妥協。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民主膜拜已經成為一種時髦,回看顧準——這位被學界推崇的中國社科元老的思想先鋒,或許能夠給置身於民主聲浪中的所有人一種新穎、冷靜和全面的思考。這或許就是顧準在當下給我們的最大意義。
文: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