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余少華曾為香港中樂團二胡演奏,在講座中也會作胡琴伴奏。
香港粵劇界的唐滌生作品,是觀眾百看不厭的戲目,剛由康文署主辦及圓滿結束的「任劍輝名劇百回看」所公演的劇目,都是唐滌生的作品,雖然只演出被大家稱為四大名劇(《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及《牡丹亭驚夢》)中的《帝女花》及《再世紅梅記》,仍捧場者眾。
接踵而來康文署繼續舉辦與唐滌生有關的活動,就是在二月二十三日及三月三日主辦《重訪唐滌生》講座暨示範演出,由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副教授余少華任講者,分兩天先後講述「《紫釵記》中唐傳奇的構與想像」及「《帝女花》的戲劇、音樂特色」。
余少華演講以學術性為主
很明顯,由余少華教授主持的講座,內容以學術性較強,其實之前,余教授也主持過類似的講座,也以唐滌生的作品為主題,參與講座的觀眾,可以從余教授的講述內容,現場的音樂及演出示範深入了解「唐」劇作品的各種藝術及文化元素。
因為粵劇的本質以說故事為主,而唐滌生的名劇給予觀眾的,除了說故事還有很多其他的元素,就以故事的鋪排來說,每一個環節緊扣,高潮一浪接一浪,同時在音樂及唱曲方面,粵曲的梆黃用得甚為優雅,如《再世紅梅記》第一場李慧娘唱的《士工慢板》便優美非常,突破用慣常的廣東樂曲也是唐劇的特色,平時大家看戲,只覺歌曲動聽,至於那曲的來源,背後的資料,當然也不甚了了,在余少華教授的講座中會有一些專業的分析與大家分享。
近年看粵劇的人多了,看戲的群眾有別於早年的粵劇觀眾,會追求粵劇文化藝術的認知,更加上粵劇於2009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樂於接觸或嘗試接觸粵劇的人自然而然多了起來,當他們接觸到唐滌生的名劇,引起深入了解的意念亦是尋常事,但大家從何處著手找資料,確也是件頭痛事,因為之前人們看戲,是種生活習慣,也有人看傳統演藝,少見從文化藝術方面的資料,康文署主辦這類講座可以吸引更多市民注意有粵劇本質及優化了的粵劇。
聽君一席話增賞戲深度
余教授在過去的講座中討論過唐滌生作品中的梆黃、曲牌、譜子、說唱歌謠及鑼鼓點的運用,而今次的兩個講座,二月二十三日晚上七時三十分於香港太空館演講廳會講《紫釵記》中的主要場次「花前遇俠」及「劍合釵圓」中所選的樂器,討論其配器所帶出的戲劇效果。《紫釵記》的《花前遇俠》是武生和花旦的對手戲,主要唱曲寄調「寡婦訴情」又名「胡笳十八拍」,花旦如泣如訴的唱曲,武生仗義的垂問,是該劇最觸人心底的情節,講座也會提出該劇的生旦主題曲「潯陽夜月」又名「香江花月夜」,討論其中的音樂結構如何配合戲中情節,而現場有由哲學博士及戲曲文化研究學者兼粵劇新進小生陳澤蕾與天馬菁莪劇團團長靈音、粵劇演員梁煒康合作示範演出。
三月三日在同樣地點及時間,則會講《帝女花》中「庵遇」和「相認」中的幾首譜子或曲牌︰「雪中燕」、「寄生草」和「秋江哭別」,也有陳澤蕾及靈音的示範演出。
對粵劇深層知識有興趣的人,不妨留意或參與這些講座,聽君一席話可增加欣賞戲劇的深度,何樂而不為! ■文︰岑美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