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梁寶華博士的邀請,本年二月二日到香港教育學院參加「粵劇在全球化下之可持續發展」研討會。那天的研討會原來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本土文化及創意研究觀測所籌辦,一共有四個議題,包括:一、「如何在學校及社區內推廣粵劇欣賞」;二、「培養粵劇新世代和明日觀眾」;三、「畢業生投身粵劇專業」;四、「探索本地粵劇方向專業訓練的新方法」。我那天要跟隨新年前理髮的習俗,所以只能參與前三個議題的研討。
研討會的第二節議題是我和湛黎淑貞博士主講,由胡國賢回應。湛太在教統局主管音樂科時,積極地把粵曲引入音樂課程,同時推行學校粵劇導賞計劃,讓粵劇能進入學校,推動粵劇教育,貢獻良多。當天她把現今本港中小學推行粵劇、粵曲學習和青年演員培訓的情況做了報告,聽起來粵劇的前途使人樂觀。及至第三節議題,講者叢蔣漢校長提出他檢視學習粵劇的同學出路不少,找到工作的機會很大,更讓我們為推動粵劇出過一分力的路人甲萬分鼓舞。
反而我這個曾參與制訂粵劇發展政策的人,提出由於「師徒制」的沒落,未來十年主導粵劇舞台的新世代大部分都不是由傳統戲班出身,這批粵劇新世代主要來自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和內地接受專業戲曲訓練的人材,對粵劇演出的理念和要求有別於傳統,個別更與傳統決裂,另闢蹊徑。至於未來十年,擔得起票房的主要演員應該是現時四十歲至六十歲正在上位的演員,這批演員又受新舊戲曲藝術的影響,所以未來十年本地粵劇發展有可能出現新局面、新風氣,但能否維持商業運作,繼續成為「文化產業」就不感樂觀。
胡國賢做回應時,說湛太和我持剛剛相反的看法,一個樂觀,一個悲觀。
不過,湛太和我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粵劇要踏出全球化的第一步,必須先有一套客觀的評核制度。 ■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