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寧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迪士尼樂園終於錄得開幕以來的首次盈利。樂園必須持續讓旅客有新鮮感,才能維持吸引力,政府在擴建融資問題上,必須衡量輕重,盡快作出決定,以免錯失時機。
回歸初期,香港經濟陷入困境,政府希望通過旅遊業振興經濟。1999年,政府與華特迪士尼公司決定組成香港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現時政府持有的股權約52%,仍是該公司的大股東。
政府與華特迪士尼公司的利益有一定重疊,它們都希望樂園可以吸引更多遊客。前者期望遊客帶動各項經濟活動,如酒店、運輸、零售等;後者則期望遊客在樂園多消費,以爭取更多利潤。兩者都應明白到,若然樂園未能及時擴建,加強吸引力,其客源可能被附近的主題公園攤分,原先的投資未必能獲得預期的回報。
但是兩者在考慮增加投入的問題時,側重點各有不同。政府使用的是公帑,社會對此要求用得其所;華特迪士尼使用的是其企業資金,制約較小。
擴建動輒需數十億元。由於獲政府讓利頗多的樂園由開幕至今,其經濟效益低於社會預期,加上樂園的營運和財務表現等欠缺透明度,有政團、市民等對樂園的發展前景存疑。暫時觀察,政府未必能夠在立法會和民間爭取足夠的支持,以投入樂園的擴建。
若然政府未能出資,由華特迪士尼公司加大投入,屆時香港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的股權便可能出現變化,政府未必能保住大股東的地位,此舉政府所受的政治壓力也不小。按道理,政府考慮建園時,是為了取得更多話事權,獲取較多回報,才投入更多資金,成為大股東,但現時樂園剛開始盈利,政府才放棄大股東的地位,那較早前的投入便可能被視為不值。
政府面對這個兩難局面,須小心衡量輕重,盡快作出決定,以免錯失時機。在這期間,政府必須盡快研究擴建的效益,提出該計劃的合理性,不要令其被輿論定性為投資的「無底洞」,以減低擴建所面對的政治阻力。以下的問題必須處理:一是樂園擴建後可帶來的新增人流、收入、經濟效益等;二是樂園現時可採取的鞏固和拓展客源的措施,令盈利可以持續,尤其可以預見的是自由行政策暫時不會進一步擴闊和深化;三是政府可以如何有效監察擴建的開支等。
長遠而言,政府應檢討與華特迪士尼公司的合作模式。華特迪士尼公司管理層與政府官員能否合作無間本身是一個疑問,而樂園的表現會影響市民對政府和華特迪士尼的觀感、對擴建計劃的支持等;從政府角度看,樂園的表現除了依靠宏觀政策、基建配套等外,更吃重的是華特迪士尼公司的管理,政府卻對此無從干預;而對華特迪士尼公司而言,樂園的發展必須適應潮流,不能被政治過分拖後腿。所以現時政府與華特迪士尼公司合組公司的模式是否最為理想,值得政府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