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頭菜。 網上圖片
文:陶 琦
舊時的街坊鄰居,大人責罵孩子,有一句常用的土語:「有肉不吃吃頭菜!」乃形容一個人有點傻,不識好歹,拋卻享受而主動吃苦。小孩子之間吵架,也經常會責問對方:「你充甚麼大頭菜?」意為對方虛張聲勢、故意裝蒜。至於說到大頭菜與裝蒜的聯繫,還有一個著名的典故:《三國演義》裡面,劉備為了不引起曹操的疑心,假扮胸無大志,每天在園子裡種大頭菜,卻被老奸巨猾的曹操一眼識破。曹操遂以青梅煮酒宴請劉備,故意嚇他,結果把劉備的筷子都給嚇掉了。
若是追溯大頭菜的種植歷史,亦可謂久遠,《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云:「葑,蔓菁也,陳宋之閒謂之葑。」葑或稱蕪菁,也就是大頭菜。只不過在《詩經》時代,人們尚未掌握醃漬的方法,大頭菜還只是一種吃起來帶有苦味、聊以頂飢的野蔬。所以「葑菲」一詞也被用於形容尚有一點可取之處的人和物。由古及今,圍繞著大頭菜的故事和語言,無不是具有貶義,用以指證大頭菜卑賤的身份,想不承認都難。
敝鄉周邊的大頭菜頗為有名。每年的仲春之月,農民就把新收穫下來的大頭菜,先晾曬一兩天,待其稍稍蔫軟,切成厚薄均勻的片,然後收入專門建造的水泥醃菜池裡醃漬。醃菜池呈長方形,有一米多深。先在池底鋪灑一層顆粒粗大的生鹽,然後以一層大頭菜一層鹽的方式堆疊起來,池滿後,在上面覆蓋一張塑料佈防塵,再以大塊青石壓緊。數天後,將池中的大頭菜取出晾曬,風乾水分,再依照一層大頭菜一層鹽的方式入池醃漬。經過三醃三曬,大頭菜方才入味,可以轉收到瓦壇中,既可久存,亦便於轉運各地售賣。
過去在國營食品店的醬菜櫃枱前,都有一排口小腹大的瓦甕,要買大頭菜,顧客自己揭開甕上的蓋子,用筷子在甕裡挑挑揀揀,最後夾出一兩塊大頭菜,交給營業員稱量。拿回家後,放在淘米水裡浸泡,可以略微降低鹹度,然後切成細絲或顆粒。鍋燒熱,不施油鹽,把大頭菜入鍋煸乾,再加入五花肉同燜。大頭菜屬於是「嫌貧愛富」之物,尤其喜歡與葷物共處,若是素炒,味道也會遜色不少。所以最為常見的做法是加五花肉一起燜,讓大頭菜吸附肉中的油脂,再添放少許乾辣子增味,吃起來香氣特別的濃郁。尤其是在口味清淡的夏天,炒一碟又鹹又辣的大頭菜,既可下飯,也可以就粥,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菜餚。
在大頭菜寥寥可數的幾種做法中,最上檔次的大概就是炒雞丁了。把雞肉剁成小塊,煸乾後混合大頭菜一起燜。飽吸了雞油的大頭菜,用以下飯,滿口甘香。此時若再想起那句帶有明顯時代烙印的口頭禪「有肉不吃吃頭菜」,就會產生一個哈姆雷特式的疑問:究竟是吃肉,還是吃大頭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