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何栢良建議政府重新考慮人雞分隔措施,一旦本港雞隻受到感染,當局應停止街市出售活雞,以減低禽流感風險。 彭子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維寶、劉雅艷)內地H7N9禽流感疫情不斷加劇,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H7N9病毒主要由候鳥傳播,由於候鳥飛行距離遠,所以傳至香港只是時間問題。他建議政府應重新考慮落實人雞分隔措施,如街市不再出售活雞,減低市民因在街市接觸雞隻而感染病毒的機會。但有業界代表指保障食品安全的首兩個大前提是「防疫」及「檢驗」,而現時此兩項措施均足夠確保食品安全,故毋須重提人雞分隔。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日亦表示,現時最重要要做好防範及防控工作,暫時不適合討論是否全面取消出售活雞(見另稿)。
本港衛生防護中心昨日接獲一宗懷疑人類感染甲型流感H7個案,以及兩宗不符合呈報準則的個案。內地至今則已有49宗人感染H7N9個案,北京亦在昨天首次發現確診個案,何栢良認為北京個案顯示,病毒的擴散已超出了華東地區,他指,候鳥飛行距離非常遠,遷徙時甚至能飛到中東及非洲,人類沒有辦法阻止候鳥遷徙這個自然現象,所以預計年底時華南地區會零星爆發H7N9,本港當局雖已嚴陣以待,但何栢良認為病毒防不勝防。
食環署指引軟 「隱性雞」易中招
1997年H5N1爆發時,大量活雞死亡,何栢良指今次的H7N9與過往不同,對禽類的致病性低,對雞隻的影響性不大,但對人類卻有很大的影響,致病性和死亡率都非常高。他又表示,即使成功開發針對H7N9的疫苗也不是絕對安全,仍有機會在家禽的糞便中找到病毒,所以預防感染比治療更重要。何栢良又指,現時食環署有指引要求街市雞販使用手套等防禦措施,但沒有強制執行,如有「隱性雞」流入市面,而雞販在沒有手套下,徒手接觸雞隻,就有可能出現內地有雞販出現感染的情況。
內地大部分感染個案,都是雞販及相關人士,證明售賣家禽的地方存在極大的感染風險,何栢良亦認為不能單從檢疫來控制病毒傳播,更重要是減低市民及雞販在街市接觸雞隻時感染病毒的風險,故建議政府重新考慮人雞分隔措施,一旦本港雞隻受到感染,當局應停止街市出售活雞,以減低禽流感風險。他表示,明白市民對飲食有個人喜好,但在面對疫症時,就應該作出取捨。
業界反對禁活雞 斥建議不科學
人稱「雞霸」的活家禽批發商會會長徐名團認為,為雞隻注射疫苗、農場的生物安全措施,以及港府為雞隻進行檢驗的措施,已經足以確保活家禽的安全,過去10年並無大規模爆發禽流感。他續批評,「何栢良在未有判斷目前街市售賣活家禽導致爆發H7N9的風險前便妄下建議,是不科學,似乎有點驚惶失措」。
在灣仔街市經營雞檔的馮先生認為,以香港人喜歡親自挑選新鮮活家禽的習慣而言,市民及雞販均會反對港府實施街市禁售活家禽,「我們將活家禽分開擺放、定時消毒清洗店舖、員工保持個人衛生,故既不擔心自己會被感染,又可有效預防社區爆發禽流感。各行各業均有感染病毒的風險,難道只要有些微風險便棄職潛逃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