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漢明首要擴大現時大豆研究中心團隊。 資料圖片
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香港唯一農業類相關的國家級科研單位,新任主任張建華將結合深圳資源創造協同效應,而副主任林漢明則專心一致去團結香港的農業科研力量,進行創新且前沿的基礎研究。林漢明是國際間破解大豆基因組的「先鋒」,他表明正計劃擴大實驗室的大豆研究中心現有團隊的規劃,同時希望利用目前已有基因組知識,於今年內建立容易操作的「數據分享平台」,供全球科學家一同促進相關研究的發展。
千挑細選 提升「三抗」能力
身為在港土生土長的學者,林漢明對香港科研環境評價甚高,「香港院校夠國際化,學術風氣自由,科研氣氛好」,再加上院校重視創新研究,所以做一些前沿的基礎科研,最適合不過,「而且我覺得港人可以有更大發揮,所以希望組織力量參與國家發展,包括在科研及培養學生等方面」。
至於本地農業科研發展,林漢明亦已有一套大計,首先是擴大現時大豆研究中心的團隊,進一步研究以分子科技輔助育種,再結合傳統智慧,更好地利用種植資源,「我們會用基因分析的方法,去篩選出適合種植的『後代』,提升植物的抗疫、抗旱、抗鹽的能力」。
擬建數據平台 全球專家共享
近年,實驗室與華大基因研究所合作的「大豆回家」項目,成功破解31種野生大豆及培種大豆的全基因組密碼,更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的封面,廣受學術界重視,林漢明期望能進一步確認有用的基因,藉以改良甚至研發新品種大豆。他亦計劃於今年建立容易操作的植物基因相關的「數據分享平台」,供全球科學家使用,促進科研發展,「如我們會進一步分析植物的生物活性,做一些有附加價值的研究,例如大豆抗癌症復發的能力」。
不過,林漢明亦表示,上游科研始終也需要轉化成下游生產底技術,才可真正造福社會,有關方面便要與內地合作,目前他於內地多個地方也有協作項目,包括在乾旱的敦煌、吉林的鹽廴地,都有不少育種研究正在進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