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患輕微產後抑鬱症的王太(左二)分享指,曾鑽入未能餵人奶的牛角尖內,情緒受困擾。 廖穎琪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廖穎琪)「想給BB最好的……」是不少初為人母者的希望,本身為醫生的王太亦不例外,深知母乳好處,故與丈夫產子計劃的第一步便是餵哺母乳,惟第一步就「甩轆」,過程不順利令她大受打擊,情緒直插谷底,天天哭泣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勤力,明明餵奶很小事都放大至像天要塌下來」,幸獲丈夫支持走出「牛角尖」。有團體調查發現,近兩成媽媽表示情緒抑鬱源於「餵哺母乳」。醫生警告,媽媽情緒出問題或影響胎兒心智發展。
香港平均每6名母親,便有一人患產後抑鬱症,發病率逾16%,情況不容忽視。基督教女青年會與兩間公立醫院推行「產後電話慰問服務計劃」,於2010年至去年成功訪問176名服務使用者,結果顯示「太疲累、不夠休息」是產後媽媽易情緒抑鬱的主因,有35.8%;其次是「初生嬰有病」及「姻親關係」,分別有31.3%及25%;有18.8%受訪媽媽稱情緒抑鬱源於「餵哺母乳」。
首見餵母乳成抑鬱原因
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督導主任李雯珊指出,今次是首次出現「餵哺母乳」成為抑鬱原因。
電話計劃於2000年開始,至今服務逾5,000人次,女青年會綜合經驗歸納出近年出現的「五高」因素令準媽媽成抑鬱高危族,包括高學歷、高要求、高齡、高婚齡及高支援。李雯珊表示,準媽媽高學歷,要求亦較高,學習很多有關懷孕和育兒的知識,「已有全盤計劃,要餵人奶、BB多少個月大要學識甚麼,要增加多少智力等,讓BB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過,媽媽有時過分堅持在實際育兒過程中履行這些知識或方法,而忽視客觀環境或本身限制,「BB不是物件,要好好調節,讓BB做回自己」。她強調,若未能適當平衡,很容易鑽牛角尖,影響情緒。
苗延琼:遲婚婦易過分緊張
精神科專科醫生苗延琼表示,香港女性愈來愈遲婚,生育年齡亦愈推愈遲,不少夫婦受不育問題困擾,費盡心思才能懷孕,便非常小心,甚至過分緊張引致抑鬱,「有個案全屋放滿鬧鐘提醒嬰兒進食時間,連吃多少、何時屙屎都一一記錄」。此外,現時聘請外傭和陪月員愈來愈普遍,不少家庭更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協助,媽媽產前產後均獲高度支援,但李雯珊表示,有些個案反而「人多手腳亂」,眾人對於育兒的意見紛紜,甚至各不相讓,產婦無所適從,情緒更易困擾。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兒科專科醫生鄭慧芬指出,嬰兒1歲前腦部發育非常快,媽媽若情緒出問題,未能給予嬰兒適切照顧,或導致幼童體能和認知發展遲緩,若問題持續,增加幼童出現行為及情緒問題的風險。苗延琼建議,媽媽不要事事要求完美,「沒有best(最好)媽媽,只有good enough(夠好)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