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參與修僑計劃的師生展示行人便橋的圖片及模型。左一為沈祖堯。 龐嘉儀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龐嘉儀)為響應中大五十周年金禧校慶「弘揚人文精神」的理念,香港中文大學的師生,聯同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等一行70名師生,於上月底參與「無止橋」計劃,親赴內地甘肅省窮困村落修建行人便橋。參與其中的中大校長沈祖堯,對當地原始落後的鄉村生活感觸良多,好奇農村沒有廁所卻有互聯網,又難忘數天無法洗澡並與雞鴨同住的日子。除幫忙搬石外,他還對當地村民提供健康和環保教育,又教參與活動的外國學生寫書法,同時勉勵同學關注內地城鄉差距和農村發展。
實現多個「人生首次」
一行人於4月28日至5月8日到甘肅省隴南市黨政村,以「網箱太極建橋法」,用石頭及木材等建築一座約30米長的行人便橋,讓學童和村民能安全渡河。沈祖堯表示,透過活動實現了多個「人生第一次」,包括首次搬石頭築橋,「好像重拾兒時砌積木的感覺」,並讚揚團隊能就地取材,築橋過程環保;又初試農村生活,以簡單的豆漿和甘肅大餅為早餐,亦曾經數天沒有洗澡,而就地挖掘的「廁所」正坐落雞籠鴨籠旁邊,人與動物的排泄物都成為「天然化肥」,他笑言,農村雖缺乏基礎設施,卻有互聯網,令他頗感奇怪。
其間,他又首次嘗試執垃圾,並為當地村民進行公共衛生和環境保護等普及教育,教導他們健康飲食、垃圾處理等常識,「例如焚燒垃圾可能產生毒氣」,又發起全村清潔運動。
老村民換帽交心
他與當地一名熱情的老村民交換帽子以作留念,讓他感到人與人之間也築起了「心連心的一座橋」,對濃濃鄉情大為感動,「農村是被社會遺忘的地方,內地貧困村落大多只剩下老弱婦孺,青年人多數外出打工,城市奪取了農村大量資源,除了農產品,還有人才」。他勉勵港生關注內地城鄉差距問題,並運用專業才能,於軟、硬件上為內地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