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順誠有份負責的氣候環境變化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晉研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是次獲獎的研究函蓋了包括香港在內的14個中國城巿,理大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教授李順誠在本報訪問中指出,本港空氣質素屬「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較內地多個城市好,但又不及歐美大城市以及新加坡等。他又指,近年香港路邊污染物有減少跡象,需要深入探究原因,長遠並應做好減排及空氣管理工作,期望最快10年後有較明顯改善。
路邊污物減 成因待了解
李順誠指出,近10年香港空氣質素的具體變化,仍有待具體數據分析,但初步觀察,路邊污染物似較以往減少了20%至30%,但變化可能涉及多項因素,如交通和汽車排放廢氣系統的改善,需要深入研究了解,暫時未有定論。
整體來說,他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評價香港空氣質素,雖然勝過上海和北京等內地城市,但對比新加坡、倫敦和紐約等,卻仍差強人意。
指船泊對沿海空氣影響大
他以港口停泊為例,由於目前未有法例規管,香港和上海等地,即使是6星級郵輪駛入碼頭時,仍使用高硫燃油,產生的污染物較多;反觀歐美國家,當地規定貨船和郵輪要使用「雙油缸」,即在公海航行時使用高硫燃料,一旦進入近碼頭的海域便轉用較清潔和低硫的燃料,從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對沿海空氣的影響。
船泊對香港和整個珠三角的空氣影響深遠,李順誠指出,香港近年已採取改善措施,如鼓勵船隻近港時使用低硫燃油,及使用碼頭管理局提供的電力,替代船隻的發電機,減少污染物排放。但他強調,香港不應滿足於現狀,無論是政府、發電廠、碼頭也應協力制定長遠的空氣管理計劃,實現減排,預料需時長達10年至50年不等,空氣質素才有望明顯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