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形容,中華白海豚正處於能否在港水域生活的「十字路口」。羅繼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繼盛)中華白海豚在港生活環境日趨嚴峻。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公布去年在港出沒的海豚數目只有61條,見10年來新低。據學會統計,2003年香港水域的海豚數字有158條,2011年已減少至78條,去年數目更進一步下降。學會呼籲政府盡快在附近水域設立海岸公園,並暫緩多個填海建議,以減低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
團體籲盡快設立海岸公園
該學會昨日公布2012年中華白海豚監察研究結果,估計去年在大嶼山東北、西北和西面共3個海豚主要出沒的水域共有61條中華白海豚,是10年來新低,當中以大嶼山東北和西面的情況最為嚴重。有舉辦觀豚活動人士亦指,以往都會見到海豚成群出現,但現在多只是稍為露出水面,數量也較以前少。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認為,海豚數量下降與港珠澳大橋工程有關。他表示,大橋自2011年起進行人工島填海工程後,大嶼山以西水域的海豚數目隨即下跌。而大橋口岸人工島填海工程自去年3月展開後,東北水域的海豚數量於一年間已大跌逾60%。學會於今年3月至5月期間,在該水域未有發現中華白海豚的蹤影。他更擔心,機場第三條跑道、小蠔灣、龍鼓灘、東涌東等地若進行填海,會進一步影響白海豚生活。
洪家耀建議政府立即於大嶼山西部和南部水域落實成立海岸公園,重新審視港珠澳大橋各項工程對海豚的影響。當局應暫緩在大嶼山以北水域的填海工程,先落實保育措施,改善西部水域海洋環境,並進行累計環境影響評估,研究有關水域的環境承載能力。
路政署:大橋採措施減環境影響
路政署回應,工程中已採多項措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例如採用不浚挖式填海,而屯門至赤P角連接路的海底隧道會以隧道鑽挖機取代沉管隧道方法。當局亦因應海豚對聲音較為敏感,在大橋採用非撞擊式方法建造水底樁柱,並在每年5月及6月海豚繁殖高峰期暫停進入石層的海上鑽孔樁打樁工程。政府已執行環境監測和審核計劃,包括定期監察水質及中華白海豚情況,以確保對環境的影響符合環境許可證的條款及法例規定。而中華白海豚數目下降,署方認為涉及多個原因,包括高速船來往及海豚觀賞活動。
至於政府承諾在大小磨刀洲設海岸公園,路政署表示,將於8月開展詳細設計研究,以落實海岸公園的範圍和管理計劃。當完成諮詢及法定程序後,便立即劃定海岸公園。
漁護署則稱,署方會就香港水域內中華白海豚的整體情況,例如出沒模式、分布、數量和趨勢等持續進行監察。該署去年共發現7條中華白海豚屍體,前年則有10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