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將軍澳垃圾堆填區預料於2015年飽和。資料圖片
——政府下周申款90億 學者籲莫再阻攔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廖穎琪)為免垃圾圍城,香港變「臭港」,環境局將於下周三到立法會「闖關」,申請撥款近90億元擴建將軍澳、打鼓嶺及屯門3個垃圾堆填區,但地區阻力巨大,申請能否通過屬未知之數。有學者昨日在接受本報訪問時分析,若再拖延擴建堆填區,只會令問題更嚴重;而減廢需多管齊下,政府提出的「藍圖」列出各項措施的執行時間表,可見時間很緊迫。據悉,港府最快今日公布擴建3個堆填區的補償方案,以減少來自3個受影響的地區的阻力;今日亦於多份報章刊登廣告,詳細解釋擴建政策,期望市民包容(見另稿)。
環境局上月提出未來10年的減廢大計,公布《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期望透過全方位源頭減廢、全民動員及完善廢物基建,於2022年或以前減少40%的都市固體廢物。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於當日記者會上強調,堆填區是廢物管理不可或缺的末端一環。現時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52%送往堆填區,而其餘48%則會回收;政府的目標是2022年回收比例增至55%,焚化處理23%,22%送往堆填區。
黃煥忠:焚化爐難解燃眉急
有意見認為只要將垃圾回收比例提高至約70%,其餘由焚化爐處理,便不用擴建堆填區,但學者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浸會大學生物學系教授黃煥忠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現時香港一個焚化爐也沒有,擬於石鼓洲興建的焚化爐阻力重重,能否上馬難以預料,加上焚化爐由討論至建成需時長達8年,即最快2021年才可應用,但3個堆填區未來數年便會相繼飽和。他續說,以台灣為例,實施垃圾徵費後仍需3年至5年才可將垃圾量減少30%,換言之,即使香港於2016年順利落實垃圾徵費,但需於堆填區爆滿前大增回收比例,是有難度。
林群聲:一環延誤滿盤皆誤
城市大學副校長、生物及化學系講座教授林群聲亦認同,增加回收比例並不容易而且需要時間,「關乎改變人的行為,不能話變就變」,批評有人「以為回收便可不用堆填,想法不現實」。他昨日接受記者查詢時指出,減廢需多管齊下,沒有單一解決方法,而政府提出的藍圖列出各項措施的細節和時間表,可見時間很緊迫,「措拖是一環扣一環,任何一項(措施)延誤都會令整個計劃延誤,一旦延誤,固體廢物不知可以丟往哪裡」,而環境局推出這樣緊密的時間表,足證「香港其實沒有太多選擇,現時不著手解決問題,再拖5年、10年,只會令問題更嚴重、更迫切」。
垃圾處理,全港市民均有責任,政府應否另覓堆填區選址?林群聲認為另覓選址無助解決問題,因為每一個選址都必須經過詳細研究及前期工程,例如環境影響評估、地盤平整及建路工程等,「時間上不是現實的方法」,加上政府多年前已經詳細評估,現存的3個堆填區選址於垃圾運輸及地理等各方面均是最理想。
倡官民約法 設補償訂罰則
誠然,擴建堆填區對當區居民有影響。林群聲表示,補償設施有助紓緩當區居民不滿,只要合理,政府便應該做,「不能說開壞先例,要令居民知道政府是關注他們的訴求,不是置之不理,居民才會接受」。他建議當局與居民約法三章,方可增加市民的信任,包括邀請獨立第三者負責監察堆填區運作,例如當局承諾年底前將軍澳堆填區只接收建築廢物,雖然理論上是無氣味的,但若居民未能釋懷,便在區內各處,甚至是居民住所內,安裝懸浮粒子和異味等的檢測裝置,並承諾若超標,便即時停止,找出問題根源及解決後,才繼續堆填;亦要設立懲罰機制,假若承運商被投訴,例如垃圾車漏垃圾等,證實屬實後便要接受懲罰,例如扣分等。他強調必須事先與居民協議一個客觀標準,避免日後爭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