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網絡公審令一般市民隨時成為全城焦點。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網絡世界近年興起「網絡公審」、「人肉搜尋」,市民言行稍有差池,隨時遭網民口誅筆伐,甚至有受害人的個人資料、生活圈子、情史等,均被公諸網上,令其承受滋擾和巨大心理壓力。誠然,部分受害人的言行本身的確頗具爭議性,如「港女500」(編者按:有一名即將結婚的港女在facebook留言,謝絕只給500元人情的親友出席宴席,結果被網友圍攻)、「賜座男」(編者按:一名少年在雙層巴士霸佔座位,又反駁勸告他的女乘客,相關影片被上載網絡,引來網民熱議)等,但網民肆意人身攻擊,以「非黑即白」的批判方式公審受害人,又是否可取的行為? ■黃德正 中學通識教育科教師
新聞背景:拒讓座長者 「手機男」fb「爆紅」
有網民早前乘港鐵時,目擊兩名年輕人寧願把玩手機和佯裝睡覺,也不願讓座予跟前的長者,事件火速於facebook瘋傳,網民對事件評論頗兩極化,有人批評兩名年輕人缺乏同理心,也有人認為動輒將生活瑣事訴諸網絡公審的做法唯恐天下不亂。事件再次引起公眾對網絡公審的關注,反思當中問題。(基礎級)
擅判是非 疏於求證易怪錯人
以下綜合網絡公審普及化的主要原因:
塑「英雄」角色 為弱勢賦權:不少網絡公審事件均涉及衝突性和強弱勢之間的矛盾,如上述「讓座事件」中,網民往往強調年輕人(強勢)拒絕讓座予長者(弱勢),以凸顯前者「欺負弱小」的形象。這些弱勢社群在社會無太大話語權,加上被公審者的行為往往頗具爭議,因此網民的批判、公審,便順理成章成為為弱勢賦權的途徑,並且能塑造網民的「英雄」(Hero)角色,進一步合理化網絡公審。
言行過火 違反社會規範:我們在成長階段中,主要透過家庭、傳媒、學校等進行社教化(Socialization),以建構各人在不同群體的行為規範、價值等。因此,社教化會促使角色定型,建立我們對各人的「合理期望」,如期望學生尊師重道、子女克盡孝道等。大部分遭網絡公審主角的行為都違反社會角色定型,言行「過火」。香港是一個發展成熟的公民社會,市民有清晰的權利和責任,而受害者的行為往往違反社會對他們的「合理期望」,易令網民反感。因此,網民一旦發現相關行為,容易迅速引起共鳴並形成輿論,透過網絡公審批評他們。以「讓座事件」為例,社會一般期望年輕人敬老扶幼,加上港鐵一向積極鼓勵市民讓座予有需要人士,因此不難理解為何網民對拒絕讓座的年輕人反感。而去年的「港女500」事件亦然,由於社會期望婚宴的最重要目的是讓親友見證新人的重要時刻、分享喜悅,而非賺錢與否,網民因而對「給五百蚊人情不要出席」的要求側目。
匿名留言少憂 毋須負責:假設我們在車上目擊有年輕人拒絕讓座,你估計周遭乘客會為長者發聲嗎?其實,即使有一兩名熱心人士好心相勸,也肯定不會發展至群情洶湧的場面,一來旁觀者不想惹麻煩,二來他們期望「總有其他人幫忙」,攤分責任,這正是所謂「袖手旁觀效應」(Bystander Effect)。但網絡世界是匿名發言,透過一道熒幕,分割網民的網絡身份與現實身份,大家的發言成本驟降,起碼不用擔心因網上留言而為現實生活帶來麻煩。這也促使網民將印象當成事實(Perception is Reality),疏於求證事件的真偽和內情,只憑一段影片、一幅照片甚至一行文字,便大力批判。最後即使主角澄清事件,但傷害已成,網民也毋須為事件負責。(進階級)
概念鏈接:賦權 Empowerment
全稱賦予權力,意指藉由社會足以影響個人及社會的團體,增加弱勢社群的權力,以改善其生活素質,常見賦權團體包括社工及政黨等。
私隱暴露屏幕 株連無辜親友
網絡公審事件大多是由生活瑣事而起,但經網民重複轉載,將主角暴露於網絡屏幕,讓網民加以批判,令他們頓成公眾人物。誠然,這些受害者的行為、言論、價值觀可能並不恰當,但付諸網絡公審,甚至公開受害者的個人資料,會為其帶來巨大身心傷害,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甚至牽連受害者的親友。
2005年,韓國發生「狗屎女」事件。事緣當地有網民在地鐵車廂內,目擊一名女子無清理寵物犬的糞便,甚至辱罵出言相勸的長者;事件被上載網絡,迅即遭大群網民批判,稱她為「狗屎女」,其照片、個人資料等被公開。據悉,該名女子最後不堪輿論壓力,被迫離開就讀的大學。
盲目從眾 看法恐趨一致
誠如上述,由於網絡是匿名發言,網絡公審的成本很低,當網上發生具爭議性事件時,大家亦樂於作壁上觀,參與討論和批判。這些排山倒海式的留言容易形成從眾壓力,引導後來的網民作出類似批評。這種情況容易導致集體迷思(Groupthink),令網民缺乏多方面思考,只跟從大眾價值觀,令社會對近似事件的看法趨向一致。(摘星級)
小知識:起底洗版惡搞 層出不窮
人肉搜尋(Human Flesh Search):又稱「起底」,網民將對方的真實姓名、住址、職業、社交網絡、照片及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公諸於世,並奚落批評,嚴重甚至提出恐嚇,以達到公審目的。最直接的人肉搜尋方法是在搜尋器輸入對方姓名,先查出基本資料,如學校、職業及社交網絡等,再逐步搜出其他更私人的資料,有時受害者朋友甚至加入網絡公審行列,向網民透露受害者的個人資料。
洗版(Spamming):多名網民在討論區或對方的社交網絡中,短時間內不斷重複發表回覆,令相關消息充斥整個頁面,以增加網民對話題的關注度,甚至吸引本身對此不感興趣的網民加入討論。就以「讓座事件」為例,網民Wing Wong將相片上傳facebook後,短短10小時已有2,000人轉載,近千人留言,當中近半是對事件主角口誅筆伐,為主角帶來心理壓力。
惡搞(Kuso、D𤢂ournement):在不少網絡公審個案中,受害者相片會被公開,有網民會借題發揮,改圖惡搞對方,有些甚至會改歌來諷刺對方。如早前的「港女500」事件,有人將葉蒨文的《黎明不要來》改為《窮人不要來》、陳奕迅《最佳損友》改為《八百先當朋友》等。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說明網絡公審的原因。
2. 參考上文,指出並解釋香港近年網絡公審成風的三大原因。
3. 網絡公審會對社會及個人造成哪些影響?試各從兩個角度加以分析。
4. 「賜座男」事件和「港女500」事件分別反映哪些錯誤價值觀?參考上文,解釋你的答案。
5. 你認為網民應否為其網絡言論負上法律責任?解釋你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 《網絡公審》,香港教育城,http://resources.hkedcity.net/resource_detail.php?rid=1039412824
2. 《人肉搜尋 正義或欺凌?》,香港《文匯報》,2012-10-24,http://paper.wenweipo.com/2012/10/24/ED1210240012.htm
3. 《看惡搞文化 歎漸行漸遠的文化傳承》,香港《文匯報》,2012-06-24,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5556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