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竊密醜聞:明捍人權 暗監網絡 「自由女神」自打嘴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斯諾登揭發美國監控網絡後行蹤成謎。 資料圖片

——全球化+現代中國+今日香港

 美國前中情局人員斯諾登連番爆料,洩露美國政府監控全球網絡之後,目前仍藏身香港。斯諾登洩密事件不止引起海內外爭議,也令香港成為世界焦點。究竟事件的來龍去脈如何?斯諾登將何去何從?洩密事件衍生甚麼問題?下文將作詳細探討。  ■陳振寧、戴子熙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

作者簡介  戴子熙:《環球時報》、《環球人物》、《鳳凰周刊》等內地媒體撰稿人。另定期為香港《成報》、《新報》、《香港商報》撰寫時政評論文章。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陳振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定期於香港《成報》、《香港商報》發表評論文章。曾參與《通識詞典3》的撰寫工作。

電郵:jambon777@yahoo.com.hk

新聞背景:曾任職中情局 斯諾登在港爆料

 今年6月6日,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有一個代號為「稜鏡」的保密項目,內容包括直接接觸9間美國互聯網公司的用戶數據,以及進行電話記錄監視,偵查可疑行為。

政府商界學生均成目標

 正當各界猜測洩密者是誰,6月9日,上述兩份報章因應洩密者要求而披露其身份。原來洩密者是現時29歲的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曾任職美國中情局技術助理,及後成為防務承包商博斯公司僱員。斯諾登於5月20日持旅遊簽證抵港,並攜同4部存有高度機密資料的電腦。他接受訪問時指出,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駭客攻擊目標包括內地和香港,遍及香港中文大學、公務員、商界人士及學生等。他相信該局對全球電腦入侵的次數超過6萬次。

 尖沙咀美麗華酒店證實,曾有一名名叫「愛德華.斯諾登」的住客入住,但已退房。截稿前,斯諾登仍不知所終,但普遍相信仍在香港境內。根據《入境條例》,美國公民可在香港逗留90日。斯諾登理應會在8月18日或以前處理在港去留問題。

各國找美 算賬 奧巴馬有排煩

 針對是次事件,國家外交部發言人指出,目前並無斯諾登相關資料,並指出中國是最大的駭客攻擊受害國之一。歐盟司法專員則已致函美國司法部長,查問歐洲人是否成為美國監控目標、歐洲人如何查閱其個人資訊是否被蒐集等。德國總理默克爾表明,會向即將訪問柏林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直接查問。英國政府則向全球航空公司發出警報,促請它們不要讓斯諾登登機赴英,否則將被罰款2,000英鎊,並會被要求承擔相關衍生開支。

 移交逃犯協議:美國司法部長有信心將斯諾登繩之以法。香港與美國於1996年簽署移交逃犯協議,1998年生效。根據《逃犯(美利堅合眾國)令》,締約雙方同意把任何在被要求方管轄區內發現的並遭要求方通輯以便就謀殺、刑事恐嚇、涉及非法使用電腦等罪行提出檢控、判刑或執行判刑的人移交給對方。而有關罪行必須同樣適用於香港,並不涉及「政治性質」。有關協議是否適用於斯諾登仍有相當爭議。

 申請政治庇護:有人指出,斯諾登可在香港申請政治庇護:一是向聯合國駐港難民專員公署申請為「難民」;二是向特區政府入境處提出酷刑聲請。有關做法可讓斯諾登延長逗留在港時間。舉例而言,若斯諾登的酷刑聲請不被接納,他可向上訴委員會上訴。若其申請仍被否決,可以提請司法覆核,上訴至終審法院。估計歷時最少兩年。

 私隱國安兩難:斯諾登洩密事件在美國引起巨大爭議。有人認為,美國政府應尊重國民私隱。事件引發一連串針對美國政府的訴訟,包括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入稟法院,指控政府大規模搜集國民的電話、網絡通訊紀錄,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與結社自由。但有意見認為,美國政府的做法可有效保護國家和國民的安全。美國國安局局長基斯.亞歷山大指出,秘密監聽成功阻止在美國內外的數十個恐怖襲擊陰謀。根據益普索(IPSOS)於6月11日至12日對645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25%人贊成斯諾登接受法律制裁,35%反對。另外,45%人表示在個別情況下可允許監視網際網絡,37%則無法接受。(基礎級)

「中國駭客」零證據 指控不攻自破

 外國尤其美國不時指受「中國駭客」攻擊。今年2月,美國電腦網絡安全公司發表一份長達60頁的報告,指有「駭客」在上海一座建築物內發動攻擊,背後策動者最有可能是軍方部隊。中國外交部指有關指控毫無證據可言。同年5月,美國國防部又向國會提交一份長達83頁的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首次指控中國政府及軍方,通過網絡獲取美國的外交、經濟和國防情報。早前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面,談論的其中一個焦點也放在網絡安全。

 根據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報告,去年中國國防部和軍網每月平均遭受境外攻擊8萬多次。根據IP顯示,有相當數量的攻擊是來自美國。就此,中國政府並未在媒體公開指責美國,反而多次強調與其他國家展開合作,打擊網絡犯罪。單憑IP便得出駭客來自哪個國家,證據並不足夠。這是因為駭客極可能隱藏其真實身份,所以查清必須依靠國際合作。

炒作威脅論 引國際戒心

 至於斯諾登洩密事件則暴露美國如何威脅網絡安全,也印證中國政府一直指出其為受害國之一的說法。為何美國不時指責「中國駭客」攻擊?有人認為,此舉是刺激國際社會的「中國威脅論」。隨著中國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世界格局將有所改變。美國等實力較強的國家,都希望營造中國的威脅,以打擊其發展。又有人說,炒作「中國駭客」攻擊可引起其他國家的政府、企業的戒心,促使其向網絡安全技術發展較成熟的國家購買裝備。(進階級)

小知識:網戰一觸即發 侵電腦偷情報

 美國軍事學者詹姆斯.亞當斯在《下一場戰爭》指出,在未來的戰爭,電腦就是武器,無處不在,奪取作戰空間控制權的不是炮彈和子彈,而是電腦網絡流動的比特(Bit)和字節(Byte)。

 美國一直重視網絡戰爭。根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引述消息人士稱,美國國安局早於1997年成立「特定入侵行動辦公室」。該辦公室人數超過1,000,日夜輪班,負責入侵外國電腦系統。據報道,該機構在過去15年,成功入侵中國的電腦和通訊裝置,索取大量情報。

 美國軍方也公開表明對網絡的重視。2005年,美國國防部公布的國際戰略報告指出,網絡空間與海、陸、空有同等重要性。2006年,美國國防部建立網絡媒體戰部隊,成員擁有較高的電腦應用水準,也懂得新聞宣傳理論知識,動向備受各國注視。

 至於其他國家如印度、日本、俄羅斯等都積極組建網絡部隊。這正好印證傳統戰場正逐步轉移的說法。(摘星級)

|展|望|

 斯諾登洩密事件衍生多個問題:究竟一個國家對另一國家的指控的可信性有多高?網絡戰爭是否已進行?面對各國的準備,中國是否需要組建並加強其網絡部隊?更重要的是,國際政治從來都是赤裸裸的利益,爾虞我詐。人們必須警惕一些國家可能在高喊道德口號的同時,卻做出有違法律和道德的行為。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指出並解釋各國對美國監控網絡醜聞的反應。

2.美國政府監控網絡對國際社會有哪些影響?試舉兩項並加以說明。

3.為甚麼歐美國家近年刻意製造「中國駭客威脅論」?試從兩個角度加以分析。

4.你認為私隱和國家安全之間應如何取得平衡?解釋你的答案。

5.參考上文,試預測網絡戰爭會否取代傳統戰爭。解釋你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中國也是「網絡戰爭」受害者》,香港《文匯報》,2013-04-18,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5/0/7/2/102507274.html ?coluid=58&kindid=1222&docid=102507274&mdate=0418150125

2.《美侵港腦 插手港事》,香港《文匯報》,2013-06-14,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6/14/YO1306140001.htm

3.《華府殺我掩不了真相》,香港《文匯報》,2013-06-19,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6/19/GJ1306190001.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竊密醜聞:明捍人權 暗監網絡 「自由女神」自打嘴巴 (2013-06-21) (圖)
概念圖:美國監控網絡 (2013-06-21) (圖)
概念圖:侵權行為 (2013-06-19) (圖)
違法侵權:巨鴨招財 山寨同族爭 食 (2013-06-19) (圖)
優勢減弱:星海外徵才 韓科技騰飛 港須求變保優勢 (2013-06-18) (圖)
資料A:《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摘錄 (2013-06-18)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網安警號 (2013-06-17)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太空教師 (2013-06-17)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郵碼啟航 (2013-06-17)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同志」難言 (2013-06-17)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龍尾建灘 (2013-06-17)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治療思覺失調 (2013-06-17)
通識把脈:IES訪談講究技巧 (2013-06-17)
搶米熱潮:港人難為無米炊? (2013-06-17) (圖)
表一:港人全年平均耗米量(單位:公斤) (2013-06-17) (圖)
表二:食米進口數字(單位:千公噸) (2013-06-17) (圖)
概念圖:搶米潮? (2013-06-17) (圖)
商德可貴:職場零意外 夥計最Like (2013-06-11) (圖)
概念圖:勞工職業安全 (2013-06-11)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競爭力失金 (2013-06-1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