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鄭妍認為兩地學生之間有縫隙,是因為大家未夠主動,未充分互相理解所致。曾慶威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若說內地生當中與本地生接觸最多、最「共同成長」的,應數來港升讀本科的學生。修讀香港大學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的鄭妍認為,其實大多數本地生都非常友善。非常融入這個群體的她,漂泊感並不強烈。若說兩地學生之間有縫隙,她認為這是因為大家並未夠主動,未充分互相理解所致。
來港交流一周 開始戀上香港
來自上海、是當年高考狀元的鄭妍坦言,自高中來港交流了1個星期後,已開始戀上香港,現在更視這裡為第二個家,「我在這裡有朋友,香港中西融合,我也很認同這裡的文化及價值觀」。
一般本地生對內地生的印象都是「極度用功」,如果簡述他們的生活,應該就是早睡早起,清醒的時間都在圖書館,所以好成績都被他們「搶」去。鄭妍坦言,自己可算是一個例外,「我和本地生(有)很多來往,因為我一直住在宿舍,接觸到不少本地生,而且也有上管弦樂團的『莊』(學會組織),有很多合作的機會,我也曾在凌晨三四點時,和一些本地生一起去飲早茶,再回宿舍倒頭大睡」。
流利的廣東話、如此「本地生」的生活,可見她已很融入。在鄭妍眼中,本地生「都幾得意」,「身邊有些本地生很用功,我尤其佩服那些自食其力的本地生,他們邊上學邊打工,很厲害」。鄭妍表示,自己在大一、大二時都是和本地生做室友,廣東話也是在第一位室友身上學的,「我挺感謝她的,當時我們互相講對方的語言,一兩個月後,我在粵語方面就沒有問題」。
「搶資源」片面 內地生應主動
網路所流傳的「反大學濫收」言論,她不是沒有看過,「第一刻也有感覺被冒犯,覺得他們很排外,但其實有時想想,上海也是很反外地人的,就開始比較理解本地人的想法。比較執著的人其實到處也有,不用放在心上」。雖然鄭妍尊重他們的看法,但她還是認為「搶資源」的講法過於片面,「內地生來港學習,對本地生也會有促進,大家可互相交流,了解不同文化、增加校園多樣性」。
那現在兩地學生中的縫隙,又是甚麼問題呢?鄭妍認為,主要都是大家都不夠主動、雙方了解不足的緣故,「內地生要融入本地社會,自己要出六成力,本地生應該要有四成,但現在似乎只是五成和三成」。她又指,內地生作為新來者,應該更主動和投入,「其實我也覺得有些遺憾,我想內地生來到這裡,應該嘗試不同的事情,而不是只和內地生往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