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洛鶴夫(坐下者)及研究團隊成功利用極幼鉛納米線製造增強200倍的磁場,並提高了超導體運作的溫度。圖為超導體低溫測量器。莫雪芝 攝
——鉛納米線臨界磁場勁200倍 研究刊美國科學期刊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龐嘉儀)超導體技術在當代通訊、運輸、醫療等範疇應用廣泛,但過去一世紀以來,有關技術必須於低溫與高磁場環境內運作,應用屢受限制。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洛鶴夫(Rolf Walter Lortz)及其研究團隊,在超導體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團隊利用極幼鉛納米線製造出超導體,比現有臨界磁場加強200倍,而且運作溫度提升10度,解決現時超導體研究的樽頸問題,未來有望應用於醫學上的磁力共振技術,提高人體組織影像的解像度。該項突破性研究,已刊登於著名的納米科學技術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
超導體現象於100年前被發現,但必須於低溫、高磁場的環境下運作,牽涉複雜技術與高昂費用,以致未能廣泛應用。而現時超導體技術的醫學與生物造影技術應用,需要極強的磁場,科學界一直期望能發展高磁場應用,將超導電磁由現時的21.2特斯拉(Tesla)進一步增強。
鉛線留超導性 運作升溫10度
6年前加盟科大的德國籍超導體專家洛鶴夫及其跨學科研究團隊,包括科大物理學系教授沈平等成員,以逾10年時間醞釀出是次突破性技術。團隊利用全新的化學方法,將有機金屬鉛這種超導材料提煉成氣體,注入至介孔硅材料SBA-15的孔道裡,製造成直徑6納米的極幼鉛納米線。鉛納米線組成密集、以平行線為主幹的網絡,鉛線緊密相連,保留了鉛於納米量級結構中擁有的超導性。
一般而言,鉛的臨界磁場為0.08特斯拉,而以新技術製成的鉛納米線,可將臨界磁場提升200倍,達至15特斯拉或以上,並能將現時超導體的運行溫度由零下273度,提升10度至零下263度,大大緩解了現時超導體應用需要低溫和高磁場的先天限制,而有關技術亦可應用於製備其他類近的超導體納米材料。
增超導磁場 有利醫學準確性
目前超導體於醫學上其中一項主要用途為磁力共振掃描技術,透過非入侵性技術取得人體軟組織的高解像度影像,以監測癌症和中風等疾病,協助醫生監測病人的體內康復過程。洛鶴夫指,團隊的技術突破能大幅增強超導體的磁場,投入實際應用後,將能大大提高醫學掃描影像的解像度和準確性。
洛鶴夫表示,研究團隊下階段計劃利用其他有較高臨界磁場的材料取代鉛,例如鈮(Niobium)或高性能超導體合金鈮三錫(Nb3Sn)等,而技術雖然尚待成熟和未有申請專利,但團隊於未來會積極研究將材料大量生產及廣泛應用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