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年的喜「閱」指數上升了,但閱讀風氣仍屬一般。
新鴻基地產連續第二年進行「新地喜『閱』指數」問卷調查,以分析香港市民的閱讀習慣、對閱讀的觀感,及探討整體的閱讀風氣。結果顯示,閱讀已經是香港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香港人愈來愈喜「閱」。
調查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透過電話訪問了1000人,今年「我的喜『閱』指數」為5.1,較去年的結果(4.81)高。
調查顯示,傳統印刷書仍是閱讀的主流,有閱讀習慣的受訪者中,表示只閱讀印刷書的仍佔多數(61.2%),但較去年的比例(71.7%)低;而表示只閱讀電子書的則佔7.1%,較2012年的3.2%大幅上升超過一倍。由此可見,閱讀電子書漸成趨勢。
調查機構指,「我的喜『閱』指數」的平均數值為5.10,閱讀風氣只屬一般,反映出雖然愈來愈多人有閱讀習慣,但由於閱讀是個人的行為,未必能感受到社會整體的轉變。
另外,有閱讀習慣的香港人,平均每周會閱讀4.7小時、過去半年平均每人閱讀6本書。至於有閱讀電子書習慣的受訪者,閱讀數量亦由去年的2.3本上升至3.3本。這些數據顯示香港人較去年更投入閱讀。
今年的研究結果同時發現,15至34歲受訪者閱讀電子書的達42.6%,比率較其他年齡層高,反映年輕人對電子書的需求較大,而且受訪者普遍認為市面上電子書的種類不足,因此,調查機構建議書商可提供更多選擇予讀者,抓緊未來閱讀的趨勢及出版業的商機。
在大中華地區,香港與台灣的閱讀比較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指標。根據今次研究的結果,香港人在閱讀消費方面,遠遠超過台灣。數據顯示,香港市民平均每月用於購書閱讀的開支,約為120港幣。而台灣方面,根據「台灣閱讀大調查」的資料顯示,台灣人每年購書開支約384港元,則每月約花32港元買書。
調查結果也反映出廣大市民的閱讀習慣與機構組織化推動行為之間的關係。在這之中,商界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例如,《讀書好》月刊的免費推廣活動等,都激發了市民從不同的途徑得到閱讀的信息和機會。另一方面,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依舊成為市民直接取得紙質圖書的三大渠道之一。可見,書展這一模式,已經是香港人閱讀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文:徐全
|